当前,我国全面进入“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每年7月的下半月和8月的上半月,是我国主汛期的最重要阶段。在此期间,北方降雨最集中、强度最大,极端暴雨发生概率较大,台风也进入活跃期,全国防汛防台风任务繁重艰巨。
水利部信息中心主任付静介绍,根据综合分析研判,今年“七下八上”期间,我国区域性阶段性旱涝明显,北方洪涝偏重,局地极端暴雨洪水频发重发。黄河中游,海河流域大清河、永定河、北三河以及松辽流域辽河、浑太河和松花江吉林段等可能发生较大洪水,长江中下游、江淮、新疆中北部等地可能出现阶段性干旱。
进一步落实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体系,是平稳度汛的重要一环。
“我们将从责任落实、决策支持、调度指挥3方面持续发力,加快完善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体系。”水利部副部长王宝恩说,水利部会同相关部门,向社会公布2025年全国防汛抗旱责任人及大江大河、大型及防洪重点中型水库、主要蓄滞洪区、重点防洪城市等2792名防汛责任人名单,接受社会监督。
决策支持与调度指挥方面,全国已有23个省份成立了水旱灾害防御中心,水利部每日滚动会商研判,发出“一省一单”靶向预警,特别是今年加强了可能影响城镇的中小河流洪水预警,有针对性指导地方强化防御措施。
“从工作实践来看,当前,预报精准度有待提升、落实流动人员转移避险措施仍需加强等问题还需进一步解决。”王宝恩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机制,细化措施,持续提升水旱灾害风险管控水平。
进入“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发生山洪灾害的风险增大。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司长姚文广认为,要强化监测预报预警,提升短临预报精准度、延长预见期,指导地方差异化、精准化动态调整预警阈值,更加精准、更加清晰地落实临灾措施。针对外来务工、旅游等流动人员,要加快应用基于LBS(位置)的无固定对象预警和智能语音“呼叫”技术,扩大预警覆盖面、提高预警“叫应”效率。
今年以来,涉河施工人员、野外作业人员因灾伤亡情况高发。姚文广说,接下来将督促指导地方政府加强对临河施工、地质勘探及林业采伐等野外作业登记备案管理,明确属地相关部门与工地营地防汛责任人之间监测预警信息传递方式,确保有叫必应、有应必答。对施工工地、农家乐、景区、矿场、林场、养殖场等一些重点区域也要强化动态管理,落实分级分类管理措施。
堤防是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确保“重要堤防不决口”也是汛期重要防御目标之一。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有1级至5级堤防31.8万公里,其中1级至3级重要堤防7.7万公里。
水库是防汛抗旱的“利器”,确保水库安全度汛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据了解,2025年,水利部门安排包括大、中型水库在内的2177座水库除险加固,并对遭遇特大洪水、强烈地震或者出现影响安全异常现象的水库,迅速组织专门安全鉴定。水利部运行管理司司长张文洁表示,主汛期,病险水库原则上一律空库运行。同时,将指导各地加密监测频次,强化分析预警,及时掌握大坝安全性态。
洪水来势汹汹,旱情亦不容小觑。当前,全国旱区主要分布在甘肃、内蒙古、湖北等省(区)。姚文广说,要进一步研究我国干旱发生发展规律,强化抗旱预报、预警、预演、预案措施,提前做好抗大旱的各项准备。比如,长江中下游和江淮地区,主要是长江流域以三峡为龙头的上游干支流水库群、洞庭湖鄱阳湖水系水库群和淮河流域昭平台、白龟山、出山店等骨干水库,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统筹抓好蓄水保水。同时,将指导相关省区滚动摸排因旱饮水困难情况,根据饮水困难人口分布、水源情况和供水工程规模类别等,科学制定供水保障方案,分类精准施策,确保群众饮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