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新区远眺深中通道,繁忙的跨海交通大动脉上车流如织,如长虹般飞架珠江口东西两岸。最新数据显示,深中通道通车一周年,总车流量达3155万辆次,日均8.64万辆次,约占珠江口日过江总车流量的五分之一。这个连通深圳前海合作区、中山翠亨新区、广州南沙新区的“超级工程”,开启了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新篇章。
30分钟,深中通。目前,深中公交累计发送旅客超300万人次,形成深中“无感跨市”通勤圈;货物运输时长减少约1个小时,每单运输成本降低20%;在翠亨新区马鞍岛海边,“深中通道日出观赏点”成为网红打卡点……
借助持续释放的“大桥经济”效应,中山市近年来重塑发展优势,打造投资兴业沃土。6月30日举办的2025中山招商推介大会,吸引了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名客商参会,198个项目签约,意向投资金额超千亿元。而此前2023年、2024年举办的招商大会已连续两年签约落地项目投资额超千亿元,2023年招商项目动工率超90%,2024年项目动工率近70%。
全球项目何以扎堆落地中山?吸引力来自硬联通带来的区位优势,更源于深中一体化加速推进形成的软实力。今年4月,从中山走向世界的制鞋巨头华利集团的总部项目在中山火炬高新区动工,将带动上下游客户落户聚集。“21年前,我怀揣梦想从台湾来到中山火炬高新区,从一家小代工厂起步,如今成长为行业全球标杆企业。”华利集团董事长张聪渊说,选择中山,就是选择与大湾区机遇同行。深中通道使中山从传统的珠三角西岸节点城市,跃升为大湾区几何中心的关键枢纽。中山正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这里有实打实的成本优势,更有重情重义的营商文化。
为接住深中通道带来的“泼天流量”,向全球释放“投资中山、共享机遇”的“磁力场”,中山全方位加速接轨深圳,驱动两地迈向“同城化”。前不久,30名外国领事官员、商协会代表走进中山交流洽谈、共谋合作。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在活动中表示,一年来,中山深入推进深中规划、营商环境、产业、交通、创新、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六个一体化”,在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上走在前、作表率。随着新中山客运口岸通航、南中城际等加快建设,“海陆空铁”立体交通网进一步完善。中山近年来通过“工改”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近5万亩,加快打造国家级、省级制造业“2+8”产业平台,做大做强制造业产业支柱。
与深圳趋同的营商环境,为中山带来“海纳百川客自来”的投资兴业吸引力。自2021年以来,中山每年至少两次高规格召开全市企业家座谈会,寻找亟待完善的营商环境短板;出台《中山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全面清理制约高质量发展的超60项政策;深化项目审批提速改革,10亿元以上项目得以快审快批……目前,“深中通办”事项已增至735项;开设“深中办事专窗”,同城化办理深圳和中山缴存职工购房提取等20多项事项;“一网速达”服务企业所需,实现在中山生活创业“无感迁移”。
“放心来、安心落”的营商口碑成为金字招牌,中山不仅吸引了一大批优质项目落户,还打动了许多从中山走出去的企业:以欧普照明等为代表的从中山走向世界的企业,再次回到家乡投资建厂;以明阳集团等为代表的本土龙头企业,不断增资扩产。“政府服务周到,办事效率极高。”新落户中山的深圳长微科技半导体有限公司总经理吴俊杰表示,因看好中山的营商环境,公司加速布局半导体产业,落地在中山火炬高新区的工厂预计一年半即可投产。
与深圳产业共链、创新协同,更让中山得以拓宽高端产业“朋友圈”。中山作为制造名城,拥有38个国家级产业基地、18个省级科技专业镇、3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以及8个百亿元级产业集群。随着“深圳总部+中山基地”“深圳研发+中山转化”“深圳链主+中山配套”等模式不断结出硕果,“深圳大脑”不断赋能“中山制造”。“非常认可‘深圳创新+中山制造’模式。中山正积极打造半导体产业链集群,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随着中山与深圳产业协同更加紧密,公司将借此东风加速发展。”吴俊杰说。
翠亨新区作为承接深圳资源的前沿地区,一年来不断深化与深圳的产业联动,并将产业合作“朋友圈”向全国拓展。中关村产业研究院创始合伙人、副院长杨洋表示,翠亨新区作为深中通道的“桥头堡”,以科创为引领,已吸引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以及科创新锐进驻。未来,研究院将与翠亨新区在更多领域探索合作。
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得好,是中山抢抓“大桥经济”机遇、面向全球招商的底气所在。今年招商推介会签约的198个项目中,制造业项目占比近八成,以低空经济、储能、光电光学等先进制造业为主。中山市副市长周作德表示,中山将在产业和创新、外资引进等方面打出真金白银政策组合拳,诚邀全球各地企业家前来投资兴业、创新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