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内,M1同比增速总体呈现上扬趋势,并在6月末达到4.6%,与8.3%的M2同比增速相差3.7个百分点,为年内最小差值,且较前5个月明显收窄
6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与狭义货币(M1)的同比增速“剪刀差”(M2同比增速减去M1同比增速)收窄至3.7个百分点,为M1统计口径调整以来的新低,释放出“活钱”变多、投资与消费意愿回温等积极信号。
分析人士预计,三季度,稳经济、稳预期、稳外贸政策效果和M1的低基数效应将持续显现,对M1同比增速形成支撑,M2、M1“剪刀差”有望继续维持在相对低位。
活期存款增长提速
在我国反映金融总量变化的数据中,按流通中便利程度由高到低,货币供应量分为流通中货币(M0)、M1和M2三个层次。
“M2主要由各类存款构成,代表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M1主要由各类活期存款构成,代表实体经济的投资、消费活跃度。”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
除了M2、M1自身的增长变化,二者增速相对变化形成的“剪刀差”,是透视企业投资意愿、居民消费倾向的重要“风向标”。这是因为与趴在银行账户上的定期存款相比,M1属于支付交易较为便利的“活钱”,“活钱”增速加快,体现投资、消费等经济活动有回暖提升迹象。
今年1月,为适应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发展,M1的统计口径进行了调整:在包含M0、单位活期存款的基础上,进一步纳入个人活期存款、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
年内,M1同比增速总体呈现上扬趋势,并在6月末达到4.6%,与8.3%的M2同比增速进一步拉小差距。两者之间3.7个百分点的“剪刀差”,为年内最小差值,且较前5个月明显收窄。
从数值看,6月末,M1同比增速明显跳升,M2同比增速相对稳定,直接导致了“剪刀差”大幅收窄。在市场人士看来,活期存款增加、金融市场回暖、低基数效应等因素,是这一现象的直接“推手”。
其中,各类活期存款增长动能加大,是M1增长提速的重要原因。王青表示:首先,企业短期贷款同比大幅多增,带动企业活期存款多增;其次,上半年用于置换隐性债务的地方政府债券大规模发行,导致部分城投企业用于置换隐性债务的活期存款增加。
低基数效应也推高了M1同比增速。去年同期,在金融“挤水分”的影响下,企业活期存款下降。广发证券资深宏观分析师钟林楠表示,今年上半年,社融同比多增,M1同比增速提升,符合货币政策“适度宽松”的定调,广义流动性已明显改善。
企业投资意愿修复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M2、M1“剪刀差”收窄,意味着政策传导效率提升,企业流动性需求增强,投资意愿逐步修复,经济活力有所提升。
“这既体现出资金活化程度提升,货币流通速度加快,也表明前期稳增长、稳预期、稳外贸等宏观政策的效果初步显现。”中金公司研究部副总经理、银行业分析师林英奇表示,出口形势边际改善和人民币汇率走强后,企业出口增加、结汇意愿增强,使得企业活期存款增加;居民将理财资金转回活期存款,或表明后续进行消费或短期投资的灵活性和意愿在提升,居民风险偏好有所回暖。
不过,参考过去10年的M1平均增速,当前M1增速处于偏低水平。“居民消费、企业投资动能整体仍处于偏弱状态。”王青提到,尤其是当前房地产市场仍处于调整过程中,影响了居民定期存款向房地产企业活期存款的转移。这是近年来M1增速偏低、M2和M1存在一定幅度“剪刀差”的重要原因。
华安证券认为,尽管从货币流通看,资金活化较为显著,但企业资产负债表仍存在隐忧。比如,规上工业企业近期出现扩表动能减弱、权益增速低于资产增速等现象,反映部分企业扩表依赖债务驱动而非盈利支撑。
“剪刀差”有望维持在低位
展望三季度,林英奇预计,稳经济、稳预期、稳外贸政策效果和M1的低基数效应将持续显现,对M1同比增速形成支撑,M2、M1“剪刀差”会维持在相对低位。未来M1增速变化,一方面取决于贸易环境变化,另一方面也受到居民风险偏好变化影响,而这将取决于资本市场表现、居民收入预期、房地产政策效果等。
从中长期来看,明明认为,M2、M1“剪刀差”变化的核心在于:居民收入预期与企业盈利改善的可持续性。如果基本面再度承压,M1同比增速或冲高回落,“剪刀差”可能再度走阔。
关于下半年的宏观经济基本面,王青判断,金融管理部门将持续引导银行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力度,强化逆周期调节;财政部门将通过优化以旧换新等政策工具,加力促消费。预计下半年企业和居民的投资、消费活跃度有望持续改善,M1增速还有上升空间,M2、M1“剪刀差”有望继续收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