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财富的代际转移,在娃哈哈与宗馥莉身上呈现出的戏剧性,看似讽刺又颇为现实。
当宗庆后一代真正渐渐谢幕于中国商业史,二代宗馥莉接班,“关键角色”诞生,未来类似的案例会越来越多。
企业的命运与关键人物的脉搏紧密相连,在浪潮中起落,有的乘风破浪。对于接班人来说,接班不仅关乎家族与家业,还关乎自我证明与世俗众望。
严肃来说,二代走上台前,既是富一代和二代之间关于财富继承的转折,也构成了中国新一轮财富分配的一部分。
这些年,大家比较熟悉的二代接班的案例,在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居多,不少二代已经在自家企业担任要职。
在这其中,宗馥莉式的困境是普遍的缩影。宗馥莉接班娃哈哈,要面对不由我的“被动”局面,若想破题则要处处“主动”。
造成被动局面的因素很多,环境不同,理念差异,能力断档,规划缺失,家族关系复杂都是不请自来。
拥有大量民企的制造业,向来是中国实体经济转型的最前线。企业接班与转型升级叠加,使接班的二代面临更大的挑战。
粗放的拼规模的时代一去不返,摆在眼前的是经济增长放缓、产能过剩、成本抬升的重重压力。要冲出重围,就要学会整合线上线下,满世界开店全球卖货。
“主动”而为所陷入的困境,是另一种剧本。带着一代积累的财富,去开创自己的事业,用一种不同于父辈的新方式赚钱。
质疑父亲,理解父亲,唯独不必成为父亲。他们有的在资本市场动作频频,有的进军电竞、直播、医美等新兴行业,事业版图不再拘泥于一代,难免也交了不少学费。
至于怎样走出困境,“标准答案”是打造一个完善的职业经理人制度,保障企业传承。
不过,民营企业目前很多还是以家族企业为主,正向现代化公司治理转型,所以“家族成员+职业经理人”的组合很多,接班人如何与职业经理人团队融合是一个难题。
在中国“50后”“60后”企业家为代表的两代高净值人群步入暮年之际,科学、理性、向善的家族财富管理和公司治理对未来的中国社会至关重要。
有效地继承,有效地接班,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毕竟,中国的民营企业几乎是崭新的,我们还缺乏财富传统,还没有一个像“洛克菲勒家族”“肯尼迪家族”那样的教科书。
接班没有标准答案。不一定要另起炉灶,不一定子承父业,能在某一个维度,或是技术,或是市场,或是供应链等,有所建树实现突破,亦是越过高山。
敢想、敢做、会做、能做。相比于获得巨额财富,掌握高超的“财技”,运营财富背后的资源与人脉网,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谋求企业某种程度的新生,才会让接班两个字分量十足。
北京商报评论员陶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