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工信部在“全国违约拖欠中小企业款项投诉平台”开通“重点车企践行账期承诺线上问题(建议)反映窗口”,受理中小企业关于重点车企践行货款支付周期承诺和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不力等的问题(建议)反映,协调相关方面推动解决。
值得注意的是,工信部此次行动距离6月10日主流车企集体承诺“60天账期”恰好过去一个月。这一时间节点的巧合,充分表明监管部门不仅关注企业的表态,更看重承诺的实际落地效果,彰显了监管对于政策落实的重视。
从长远角度来看,“60天账期”承诺若能真正落地,无疑将为汽车行业带来积极影响。它有望推动行业从单纯的价格竞争向价值竞争转变,让行业上游的供应商能够快速回笼资金,进而将更多资金投入到新产品的研发和创新中,为车企提供更具价值的增值服务,形成良性循环。
然而,对于经销商而言,车企缩短账期意味着他们需要在更短时间内支付车款,这无疑加大了其资金压力。倘若车辆销售速度没有得到明显提升,经销商的现金流压力将会急剧增加,经营难度也会随之加大。
事实上,作为汽车行业里的中小民营企业,不少汽车经销商同样深陷账款拖欠的困境,承受着巨大的资金压力。汽车经销商的运营逻辑往往围绕重资金周转展开,作为连接车企与消费者的关键环节,他们通常需要先行垫付资金从厂家批发车辆,再面向终端零售,这一模式使得经销商始终面临着不小的资金压力。
在市场行情向好时,经销商销售新车能够获利,资金周转相对顺畅;但车市持续两年多的价格博弈,让处于汽车产业链末端的经销商苦不堪言。他们不仅要承受进货价与零售价倒挂带来的直接损失,还要承担场地租金、员工工资、售后服务等固定成本。当利润被挤压到临界点,汽车经销商就会因资金链濒临断裂而陷入困境。
公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汽车经销商退网数量同比激增,部分品牌的经销商亏损面超过七成。不少经销商为了维持经营,不得不减少服务投入、压缩售后维护成本,而服务质量的下滑会降低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进而影响汽车销量,最终不利于行业建立良性的生态环境。
目前,主流车企的集体承诺主要面向供应商群体,经销商的生存困境并未得到足够重视。为此,6月至今,广东、河南、江苏、上海等省市的地方汽车流通行业协会相继向车企发出倡议,希望车企能优化商务政策,建立更公平合理的合作机制。
对此,笔者认为,车企应从维护自身品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采取切实措施缓解经销商压力。一方面,对经销商返利实行明确的结算时效管理,确保资金能快速返还至经销商账户,直接缓解因返利滞留导致的资金短缺问题,支持其日常经营周转;另一方面,考虑延长库存融资免息周期,比如将传统的2~4个月免息期延长至5~6个月,通过降低融资成本来减轻经销商的资金压力,缓解库存积压时因资金占用而产生的周转困境。
只有车企与经销商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在新的市场形势下及时调整运营机制,构建和谐共赢的合作关系,才能共同推动汽车行业实现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