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田耿文
2015年,大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大商所”)首创“保险+期货”这一服务“三农”新模式。如今,这一模式已稳健走过10个春秋,并结出累累硕果。十年来,这一融合了保险与期货的双重优势的金融服务模式,将期货市场的风险管理功能实实在在地延伸至田间地头,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服务“三农”创新之路。
从“保价格”到“保收入”,从“分散试点”到“县域覆盖”,从“单一保种植”到“种养兼顾”,从“双向合力”到“银期保”联动……十年来,大商所持续优化和完善“保险+期货”模式,“保险+期货”成为广大农户稳收增收的“保护伞”。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大商所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累计支持开展了1338个“保险+期货”项目,保障玉米、大豆、鸡蛋、生猪等品种现货2015万吨,共实现赔付超20亿元,惠及农户183万户次。
在广西,近年来,相关部门接连出台政策,在全区积极推进“保险+期货”常态化运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成为金融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创新实践。2024年,全区“保险+期货”项目累计保障农产品现货价值超过79亿元,惠及农户超过1.98万户次。
记者获悉,广西已连续3年在省级层面印发“保险+期货”项目有关政策文件,同时建立“财政奖补+风险共担”机制,财政部门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保费补贴支持,借助“保险+期货+产业”模式,引导金融资源精准投向农业产业链。
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多元化发展,养殖业成为不少地方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为此,2018年大商所将“保险+期货”模式拓展到养殖领域,为养殖户提供风险保障。
“近年来,生猪价格波动对养殖户的收益及创业稳定性造成了冲击。我们率先在全市范围内落地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生猪养殖利润保险,推动‘订单农业+保险+期货(权)’试点。”广西防城港市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防城港市在生猪养殖领域开展“保险+期货”项目2个,为农户近18万头生猪提供2.6亿元风险保障,有效稳定了市场预期。
截至2024年底,大商所共投入资金约5.6亿元,支持开展了1068个饲料养殖类“保险+期货”项目,实现赔付超过10.54亿元,惠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6.4万养殖户。特别是自2021年生猪期货上市以来,大商所已在全国范围内落地644个生猪“保险+期货”项目,帮助众多养殖户安稳穿越“猪周期”,项目效果得到了参保养殖户和地方政府的高度认可。
随着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和农户认可和支持“保险+期货”,“保险+期货”项目在多地落地实施。吉林省汪清县农户由广成是“保险+期货”项目的受益者之一。去年大豆价格“跌跌不休”,好在他参与了“保险+期货”项目,拿到了一笔不小的赔付,基本的种植收益得到了保障。“过去我们总是被动承受价格波动,现在可以靠‘保险+期货’这样科学的工具来保护自己的利益。”由广成说。
值得关注的是,大商所于2018年整合推出了以“保险+期货”为核心的“农民收入保障计划”(以下简称“农保计划”),进一步丰富了期货市场服务“三农”的内涵。在2025年的“农保计划”中,大商所分别设置了生物育种专项项目、“银期保”种收专项项目和饲料养殖专项项目。这已是大商所连续第八年开展“农保计划”。
十年砥砺,“保险+期货”模式已成为我国农业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乡村全面振兴、保障农产品安全稳定供应、助力农业强国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大商所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强化与地方政府的深度联动,并不断丰富和优化项目模式,引导社会各界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增强“保险+期货”模式的可持续性与可复制性,为促进“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效衔接、服务乡村全面振兴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