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走过六年发展历程,全面注册制落地两年有余,伴随资本市场深化改革,政策东风持续吹向科技创新,这让专注硬科技投资的PE/VC迎来更多机遇。
“我们感觉到,资本市场对硬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这类企业的发展环境更加友好,并且在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李浩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称。
在他看来,科创板的硬科技定位越来越清晰,在当前和下一阶段,如何更好地回应硬科技创业者的期盼、进一步构建与科技创新更加匹配的金融体系,是科创板乃至整个资本市场的重要任务。
科创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也离不开各级资本的赋能,PE/VC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在科创板的带动之下,近年来,一级市场上硬科技投资浪潮兴起。
在李浩看来,现阶段,科技创新要更多地挖掘具备原始创新能力的企业。“投硬科技,要投真正有创新、对产业有贡献,愿意和技术‘打交道’、做核心技术创新的企业。”他说。
今年以来,债市“科技板”落地,股债双轮驱动之下,金融市场对科创企业的支持再升级。中科创星也通过发债等举措进一步支持硬科技,近一个月,该机构发行4亿元科创债券,并与多家LP(有限合伙人)签约中科创星先导创业投资基金,聚焦人工智能、光电芯片、生物医药等重大先导产业投资。
未盈利企业迎来稳定上市预期
到去年年底,中科创星投资孵化了超过500家硬科技企业。仅在2024年,中科创星就围绕光电芯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80余个项目“出手”。
李浩与硬科技打交道多年,曾主导投资中科微至、卫蓝新能源、中科富海、智元机器人等科技企业。其中,中科微至于2021年登陆科创板。
但从事硬科技投资,曾有过坐“冷板凳”的时刻。2013年,中科创星创立之时,硬科技概念在国内尚无人问津,这类投资也被认为在“啃硬骨头”。伴随科创板设立并明确提出支持和鼓励硬科技企业上市,硬科技开始走向前台,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资本市场对硬科技的支持还在升级。去年,“科八条”30余项措施落地。今年,科创板再迎重磅改革举措。
6月18日,证监会推出科创板“1+6”改革措施,包括设置科创成长层、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未盈利科技型企业全部纳入科创成长层等。近期,相关配套业务规则落地,细化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认定标准等。
其中,新规中针对未盈利科技型企业上市的安排,备受市场高度关注。不仅如此,6月底,创业板也正式“激活”未盈利企业上市标准,
“扶持未盈利企业发展,把一个企业从亏损或零营收,支持到盈利,期间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并投入大量资金,仅靠一级市场难以支撑,需要二级市场联动。”李浩说,从这个层面来讲,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创业板第三套标准“激活”未盈利企业上市,是支持该类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他同时表示,政策调整将改变市场预期,既包括未盈利企业上市的预期,也包括一级市场对该类企业的投资预期和判断。
“重启未盈利企业上市,对一级市场有正面的促进作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类企业的投资生态。”李浩说。
他解释称:“投早期的机构要真正退出来,可能要五年甚至十年之后了。 那么,如果机构对五年、十年之后的预期有信心,就会愿意投资并支持亏损企业,这就形成了一个稳定、长期、可持续的投入。”
要找到愿意和技术“打交道”的企业
对于身处早期阶段的硬科技项目来说,长期的资金支持尤为重要。作为坚守硬科技赛道的投资机构,中科创星如何筛选投资项目?盈利情况是否会影响投资决策?
“有一些很有潜力的企业,直到多年后或准备做IPO时,都没有实现盈利。倒推回去,在我们决定要投资的时候,企业就更没有利润了。”李浩说,对于决定是否“出手”,中科创星更关注的因素是:企业是否在做正确的事。
何为正确的事?他给出了几个标准——企业的创新是否能够真正提高生产力和生产效率?是否实际解决了行业痛点难点,并助力行业上下游发展?
“正确的事,就是这个事有正外部性作用,即对产业、行业生态以及社会发展有利。”李浩说,一定程度上,被投企业是否盈利,在中科创星的投资决策中不过分占据权重。
那么,综合这些标准,如何识别、筛选出真正的硬科技企业?
在李浩看来,科技创新要更多聚焦于原始创新,做愿意和技术“打交道”、做核心技术创新的企业。
他解释称,创新分为两种,一种是渐进式创新或改进式创新,这种创新模式通常改善了某个环节、提高了效率;另一种则是颠覆式创新,比如量子计算,这种创新则能改变规则。
“现阶段,中国的颠覆式创新项目得到的支持越来越多,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李浩说。
中科创星正在更大力度地挖掘颠覆式创新项目,并“真金白银”予以支持。7月中旬,该机构作为基金管理人与十余家LP进行合作签约,共同设立的中科创星先导创业投资基金,存续期8年,计划于今年年底完成基金募集关闭。
“这个基金名称里有‘先导’两个字,是因为希望能在核心科技企业有早期融资困难的时候,就去介入和帮助。”李浩说。
科创债发行助力扩宽募资渠道
过去一段时间,伴随二级市场环境变化,一级市场股权投资机构进入低迷时刻。
自2023年8月,IPO、再融资阶段性收紧。去年全年,A股上市企业家数100家、IPO受理数量77家,两项指标双双创下近年新低。
不过,今年上半年,IPO受理出现回暖迹象。数据显示,前6月,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合计受理了177单IPO申请,已超去年全年受理数量。其中,北交所是主力军,上半年受理了115单,占总受理数约65%。
二级市场的变动影响着一级市场,联动效应显著,投资机构如何应对上市退出渠道收窄?当前,这种情况是否有改善?
“预计一级市场的情况会逐渐好转,市场慢慢变暖,但可能没有那么快。”李浩说。他同时提到,发行科创债,在当下有助于创投机构应对募资难困局。
今年5月,科创债新政落地并明确提出,具有丰富投资经验、出色管理业绩、优秀管理团队的股权投资机构,可发行科技创新债券,募集资金用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设立、扩募等。
政策快速显效。随后,君联资本、启明创投、东方富海、毅达资本、中科创星等多家股权投资机构,筹备科创债发行。科创债新政的推出提供了更清晰的指引和支持,激发了头部民营创投机构的尝试意愿。
李浩认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债融资,不仅有助于创投机构拓宽融资渠道,推动募、投、管、退业务良性循环,也将推动金融“活水”精准滴灌至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创新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