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流火,但在助贷圈,比气温更灼热的是,一场关于助贷权益产品的监管热浪或将来袭。
“监管已经在摸底,目前还在了解情况。”近日,北京商报记者从多位助贷、消金公司人士处确认,多家机构已收到监管调研,从问询情况来看,重点关注在会员权益类产品,是否存在捆绑销售、虚假宣传、质价不符等违规行为,以及对权益产品的收费方式、对借款人及行业的影响等全面了解。
自助贷新规划出24%利率红线后,“24%+权益”模式,一度成为业内秘而不宣的潜规则,有平台通过绑定会员权益,为消费者提供“基础金融+生活权益”,增强服务深度和交互;但也不乏中小助贷平台,借着会员权益产品玩起“障眼法”,变相突破24%的利率限制,加大了借款人的成本压力。
“贷后才知道有这么高的会员费”“到现在也不知道这会员究竟有什么用”……就在近日,北京商报记者从多位消费者处了解到,有助贷平台与数家消费金融公司合作,向借款人发放的贷款中,除了每月扣除还款金额,还额外扣除了相应会员费,若将相关成本一起计算,借款人实际借款利率超过24%。
业内认为,目前,市场上各类权益类产品良莠不齐,一场针对“24%+权益”的监管规范,将最大力度冲击“24%+”客群的中小助贷平台,行业洗牌加速。而“24%+”客群的需求何去何从,机构又该以怎样的方式开展业务,市场博弈仍在继续中。
监管摸底
穿透式问询直击病灶
“确实已经收到监管调研,主要针对权益类产品。”一消费金融公司负责人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
从监管发放的调研通知来看,此次摸底内容之细、范围之广,不难看出监管层对行业乱象“一查到底”的决心。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从调研内容来看,监管意在了解消费金融公司及合作助贷平台提供会员权益服务的情况以及影响,聚焦在会员权益具体业务模式和收费情况,以及是否存在捆绑销售、虚假宣传、质价不符等问题。
例如,在调研中,要求消金公司说明,是否存在“隐形”收费或不合理的附加条件?是否与贷款申请、发放、提前还款、提额、贷款利率等绑定?会员权益收费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又如,从合作助贷机构角度,是否通过“24%+会员权益”业务模式,违反“平台运营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借款人收取息费”规定?是否存在变相收费、“霸王条款”或“套路贷”的行为?
而从借款人影响来看,会员费收取是否存在与贷款强制捆绑销售、默认勾选、连续包月、到期自动续费、退费难等问题?是否增加借款人的负担?有无因会员费过高导致借款人放弃贷款的情况?
一助贷从业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从会员权益产品推出到收费情况,再到合作模式和行业影响,问题之细,能看出监管意在从源头摸清风险。
业内认为,监管对消费金融公司及助贷平台的权益类产品调研,核心因素是基于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
正如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指出,权益类产品的展示、售卖与金融消费者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此前,助贷领域权益确实会存在捆绑销售、虚假宣传、质价不符等情况,因此需关注权益本身的属性如何,是否存在“强买强卖”“虚高标价”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情形。
另外,监管此次摸底,与即将在10月1日起生效的助贷新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也息息相关。
按照今年4月下发的助贷新规要求,金融机构应加强成本费用和经营效益管理,全面考虑资金成本、风险成本、管理成本、合理收益等因素,审慎核定合作费用上限并严格执行。
其中对市场冲击最大的一条是,借款人单笔贷款支付的综合融资成本,需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审判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有关规定。这也意味着,机构向借款人发放的贷款,年化利率要严控在24%红线范围。
北京商报记者从一知情人士处了解到,除了摸底助贷公司“24%+会员权益”产品之外,近日,也有监管部门向多家小贷公司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后者在9月底前完成不高于24%的利率调整。
助贷潜规则
“24%+权益”被广泛采用
北京商报记者多方采访了解到,目前助贷平台采用的“24%+权益”模式,分为大权益和小权益。
其中小权益多以月卡/季卡形式出现,如30—80元/月,提供基础金融+生活权益,到期自动续费。而大权益则更像增值包,价格更高,与借款额度挂钩,如199—1999元/次,提供更高阶服务。
以某助贷平台为例,其以“专属提额”为由吸引消费者开通权益,采取自动续费的方式,会员权益包括特定商品优惠、借款申请优惠以及特定优惠券等,后者包括减免券、折扣等特殊权益。
另一助贷平台推出的会员产品中,同样绑定了借钱特权与生活特权,其中借钱方面包括借款折扣券和提额特权,生活特权则覆盖了购物、出行、外卖等多种场景,购买方式同样为自动续费。
这些会员权益产品实则已存在多年。根据相关从业人士表述,当初推出此类会员产品,本意是为提高平台和用户的互动,增加用户的使用黏性。
不过,在助贷新规发布后,市场对会员权益产品的探索,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
在助贷“24%+权益”前,市场曾流行的模式是“双融担”模式,在北京商报刊发的《消费者被扣款谜局:助贷“双担保”暗藏暴利收割》中,曾揭秘看似年化利率24%的贷款产品,却暗藏玄机。
例如,在助贷平台的“双融担”模式下,除借款本金、利息、融资担保费之外,还有一笔单独收取的高昂担保服务费,看似多了一层增信,但实则是助贷平台借担保机构进行借款账户外的额外收费。综合实际还款金额来看,年化利率远超36%法定利率红线。
而这一“双融担”模式,被助贷新规宣告“终结”。监管强调,“要将增信服务费计入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增信服务机构不得以咨询费、顾问费等形式,变相提高增信服务费率”。
“助贷新规中,监管要求平台禁止变相收费,但未直接禁止权益类产品。”该金融业相关从业者进一步称,严监管压顶,大多助贷机构抓紧推进产品合规化改造,纷纷摒弃“双融担”收费模式。但在各方成本压力下,为了增收,有平台从中寻找“喘息”机会,而后“24%+权益”被广泛采用。
“初步估计,行业内超过八成以上平台在用‘24%+权益’模式替代原有的‘双融担’模式。”一助贷行业从业者介绍,这些权益产品提供方分为自营与外采,助贷平台与权益供应商按比例分成,最高可达90%归平台。
“在此过程中,权益产品通过收取会员费、服务费等形式获得收入,帮助弥补利率受限后的利润缺口。若权益收费与贷款捆绑,或者收费与服务内容严重不符,就会引发合规和舆论风险。”对于该模式,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李亚如是评价。
在李亚看来,监管可能将进一步压实合规责任,推动明确“权益费”计入总成本、禁止强制绑定、加强收费透明度等规范要求,对行业机构收入模式和风控体系都将产生调整压力。
博通咨询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蓬博认为,小贷机构布局权益类产品,主要是因助贷新规限制综合融资成本,为维持利润而为之,监管摸底的消息,将在短时间内冲击违规机构,可以预测,合规头部平台或迎来更多机会,中小平台则面临转型难题,甚至可能被市场淘汰。
有消费者贷款后被扣会员费
贷款利率超24%
就在近日,北京商报记者从数名消费者处了解到,遇到了在贷款后又被额外扣除会员费的情况。
根据消费者李明(化名)反映,其在一款名为“天美贷”的App上贷款,平台并未提醒和告知会收取会员费,但在还款时,却被扣除了相应的会员费用。
李明在天美贷有三笔贷款,以其中一笔2000元的贷款为例,放贷资金方为金美信消费金融,分12期还款,每个月还款金额为189.12元,由此计算,该笔贷款年化利率为24%。但据李明所述及提供的截图来看,他每个月在还款之外,还被扣除会员费75元,会员费共扣6期,也就是说,该笔贷款中,会员费金额累计450元。
另外,李明还有一笔由北银消费金融发放的2500元贷款,同为12期,每个月需还款236.4元,贷款利率为24%,在该笔贷款中,同样在还款金额之外,还被扣除了93元的会员费,共扣6期,会员费金额累计558元,相关交易方为深圳市万恒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恒科技”)。
综合李明的三笔贷款来看,若仅以每月还款金额计算,年化利率为24%,但若加上在贷款过程中另外扣除的会员费用,实际综合融资成本均超24%。
“天美贷”系重庆市崇天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崇天小贷”)旗下,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该平台借款页面处标明综合年化利率为12%—24%,并未提及有会员相关服务,对于会员权益包括哪些,也未曾有相关披露。
对于该会员费具体包含哪些权益,李明称,并不知晓有哪些服务。“之前几个月都是自动扣的,后来我担心不付会出现问题就付了,再后来我想联系看能不能退款,但是客服电话打不通。”他无奈道。
这样的情况并非孤例,另一消费者同样向北京商报记者坦露了类似经历。另据黑猫投诉平台,搜索“贷款会员”等关键词,相关投诉量并不少见,其中就有不少用户反映有平台“存在收取高额会员费”“擅自绑定会员”“退费难”等情况。
针对会员费收取及是否明确提醒、后续如何改善等问题,北京商报记者向崇天小贷、北银消费金融、金美信消费金融、万恒科技等多方求证采访,但截至发稿均未收到回复。
另外,北京商报记者注册登录天美贷平台发现,该平台并未有会员费相关提示和介绍,仅在客服热线设置了权益相关服务。
“这就是捆绑销售强制用户购买会员服务的行为,本质上来说所谓的会员费就是借款的利息,只是平台方因合规要求,通过一种变相的方式来收取费用。”李亚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此举对金融消费者来说,不但没有享受会员服务,反而提高借款成本,增加了还款的压力,建议监管明确将“权益费”计入总成本、禁止强制绑定、加强收费透明度等规范要求。
苏筱芮同样称,相关问题已涉嫌侵犯金融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后续,不论是助贷机构,还是持牌消金公司,均应严格对标新规进行整改,优化用户贷款流程与收费内容项目告知。
向合规靠拢
业内坦言“24%”有难度
乱象之外,“24%+”客群需求是否可以弹性应对,也是业内关心的话题。
多名持牌消金机构从业者称,即将实施的助贷新规,强调对合作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明确综合融资成本上限24%等相关要求,使得行业收费向更加透明化转型,也推动贷款利率、增信服务费率与业务风险情况相匹配。
另在助贷市场,大部分助贷机构亦在向合规方向靠拢,其中不少已退出超24%利率业务。
不过有少数助贷平台也坦言,要严格实现贷款利率不高于24%,仍有较大难度。合规成本、资金成本、获客成本都在上升,小平台扛不住的结果就是退场,下一步市场也将加速洗牌。
“行业当前的最大难点还是基于,目前除了个别拥有流量、场景、风控优势的头部平台,大量的腰部以下平台并不具备运营24%资产的能力。新规后不断萎缩的资金供给,造成了资金成本的大幅上升,叠加合规成本及资产质量的恶化,使得中小型平台无法在监管要求的利率空间内获得稳定的收益。”一助贷业从业人士感慨道。
李亚认为,目前行业整体推进,尚处于过渡与调整阶段,主要难点在于助贷机构需与金融机构重新梳理合同及风控流程;成本结构需调整,部分高依赖“权益收入”的平台盈利空间压缩明显。
李亚建议,监管后续可明确“会员制+助贷”边界规则,同时给予一定过渡期,引导机构通过合规方式进行产品创新。在法律层面,建议出台配套解释或规则,便于司法判断和监管落地。
王蓬博也指出,当前,中小助贷平台合规转型困难,此前“隐形加价”空间被堵,转型或影响生存,建议金融机构加强对合作机构的培训与指导,助贷平台自身提升风险定价与管理能力,以更好落实新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