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普陀区获悉,截至6月15日,普陀区12345工单居民诉求数量同期下降7.17%、工单办理解决率同比提升9.1%、办理满意率同比增长6.2%。
数据背后,是“网格治理”的成效初显。今年2月25日,普陀区率先启动党建引领网格治理工作。经过百天时间的深化推进,全区45个综合网格建设已经确立“网格有力、队伍有为、破难有方、动员有效、群众有感”的网格运行目标体系。
在普陀区,综合网格不是简单的管理单元,而是依据区域特质精准定位的治理综合体。更因为区级层面的赋能保障体系,直接推动了共性问题的治理,并通过建章立制实现了系统性提升。
一格一策,“双网格长”精准调配
“我们不仅将综合网格划分为居民区为主、商圈为主、商居混合、园区高校混合四类,还要求每个网格必须挖掘自身‘基因密码’。”普陀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种分类是基于区域画像与民生需求的深度研判。
普陀区在所有综合网格建立了三样“法宝”:临时党支部、党建联席会议机制和综合网格党群服务中心。在党组织引领下,网格治理工作有了“主心骨”,聚焦“社区、街区、楼宇(园区)”不同侧重点,制定“一格一策,一格一特”。
长风新村街道枣阳综合网格坐拥长风公园、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长风馆等优质资源,又紧邻多所高校,儿童友好氛围浓厚、亲子商业发达。对此,长风新村街道向市民发起“打造长风儿童友好的城市空间”人民建议征集,这种有针对性的需求承接,源于综合网格对自身资源禀赋的精准把握。
为匹配不同网格的差异化需求,普陀区创新推行全覆盖的“双网格长”制。街镇班子成员根据综合网格内的实际问题和突出特点担任网格长,实现工作力量的精准调配。通俗地说,网格长也必须“专业对口”。
以曹杨新村街道武宁综合网格为例,其东部是科技楼宇、高端小区,主打“新质化”,西部则是沿街商铺、老旧小区,充满“烟火气”。因此,街道专门安排分管社区服务的副主任与分管营商工作的副主任搭档担任双网格长,确保治理力量与综合网格特质高度契合。
目前,普陀区45个综合网格共配备街镇驻点力量1883人、下沉力量1493人,并设置“综合网格见习助理”岗位,依托“美美与共”志愿服务品牌,招募应届大学生和建立志愿者队伍形成综合网格的“N种力量”。
与众不同的是,原本网格治理的“服务对象”逐步加入其中,跃升为“治理伙伴”。
宜川路街道湾西和湾东综合网格,服务着内环内最大的商品房小区中远两湾城,常住人口约有五万人。居民数量众多,快递外卖需求旺盛,网格治理深度研判这一特点,将服务好“新就业群体”作为工作重点。
近期,湾西综合网格的半马苏河驿站·1690党群服务中心焕新扩容了20平方米的小屋,为新就业群体新增暖夜冰箱、便携雨衣、女性友好包等特色关怀;而在湾东综合网格,针对外卖骑手“找路难、上楼难”问题,创新将58栋楼划为七色区域,绘制最佳路线和楼栋方位,同时建立“小哥白名单”实现固定骑手刷脸进楼,显著提升配送效率。
新就业群体也积极反哺社区,骑手小哥发挥“移动探头”作用,在送单时留意社区窨井盖破损、独居老人异常情况、小区违章乱扔垃圾等问题并及时上报街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边界消融,区委牵头“系统性提升”
“现在网格长一统筹,大家都齐心协力一起干。”在一场调度会上,网格长们纷纷表达了工作三个月来的深切感受。
这种变化源自哪里?普陀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道出关键:治理视角的转变。“过去条线意识、边界意识太强,许多综合问题因此久拖不决。”她分析道,“现在,网格长需要具备综合意识,从解决问题的角度牵头动员各方力量。”
就以甘泉路街道双山综合网格的案例来看,志丹小区管道破裂,却面临维修资金短缺,一时难以推进。综合网格迅速启动党建联席会议机制,在网格长的沟通协调下,小区共建单位工商银行甘泉新村支行主动参与社区治理,解决了资金难题。
边界消融的效应甚至超越了网格范畴。宜川路街道湾西网格为解决居民就医无直达公交的难题,在市交通委支持下,网格长联动区相关部门及公交公司,历经数十次现场勘查和方案调整,最终开通了DZ304定制线路,惠及湾东、湾西两个综合网格的居民。据了解,湾西网格还在持续征集居民意见,跟进班次和站点调整情况。
这种变化源于“自上而下”的有力支撑。普陀区在区级层面构建了“主要领导定期听取—分管领导每月调度—全体领导日常参与”的赋能保障体系:区委书记通过专题会议等定期了解进展,高位推动;区委副书记和分管副区长每月牵头召开调度会,综合网格“吹哨”,部门现场对接,剖析热线高频事项和低解决率症结。
同时,为高效解决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的“三跨”疑难问题,普陀区还开发了“吹哨报到”政务云端应用,依托“你点我配、你约我到、你评我改”机制,每月聚焦一个主题,统筹部门力量,专题破解“单一机制、单一部门”难以高效处置的难题。
区级层面的贯通,直接推动了共性问题的治理。例如:针对“共享单车治理”的问题,区委社会工作部、区建管委城管执法局、城运中心联合申通集团及单车企业,创新推出硬件扩容+软件优化+数据赋能“组合拳,并率先在曹杨新村街道试点”网格-部门-平台-地铁四方协同治理机制,效果显著,现已推广至全区16个地铁口。
更有破解“推动物业质价双升”“扰民树整治”这一区域内普遍性难题上,普陀区充分发挥区级层面的统筹协调作用,通过建章立制实现系统性提升。前者制定《普陀区党建引领“双业红”三年行动计划》,逐步推动全区小区物业服务质量和收费标准实现“双提升”;后者制订《普陀区居住区绿化调整指导手册》,解决居住区树木遮挡问题。
数治赋能,建立破解“一类事”案例数据库
走进普陀区任一综合网格党群服务中心,一块醒目的数字大屏清晰呈现着网格运行的“全貌”。
大屏分区域展示核心信息:左侧是综合网格基础档案,涵盖人口情况和地理构成;中央整合了公安、交管重点路段的实时监控画面,并动态显示该综合网格配置人数;右侧则囊括实时工单统计、解决率、疑难问题及热词标签。这张看似信息庞杂的大屏,是普陀区为网格治理量身定制的“仪表盘”——“数智普陀·网格治理”管理平台。
“这是我们自主打造的数字化工具。”区城运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平台构建了“区级-街镇-综合网格”三级联动的应用场景,汇聚多源数据并向基层综合网格倾斜。
该平台更是一个通过算法模型驱动治理决策的“智慧大脑”,赋能基层治理从已发生的事件中看走向、看发展、看变化、看趋势,支撑预测预警预判,有力推动了“未诉先办”的治理升级。
“举例而言,平台分析历史汛期数据,提前预警某小区积水风险,综合网格可以提前加固排水系统,从而大幅降低汛期影响。”区城运中心工作人员说道。
不仅如此,普陀区正逐步构建起从解决“一件事”到破解“一类事”的案例数据库。例如,长征镇祥和综合网格在顺利解决清峪路商铺门牌号换错、延川路商铺门牌号共用的问题后,举一反三,通过热线数据分析研判、多部门协同共处,在全镇范围内开展门牌号更正行动,进行“一类根治”,为优化营商环境做好坚强保障。
此外,普陀区已将居民走访、商铺走访记录纳入平台,利用AI模型智能分析生成走访报告。这些报告能精准识别治理对象的需求及指导性建议,为网格画像提供鲜活、动态的线下数据支撑,让治理决策更精准、更前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