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30日,2020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上海市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办法》即将到期,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已于日前启动了新一版《奖励办法(草案)》的修订工作。为了更好地帮助草案修订,7月18日下午,市市场监管局特意请来了食品行业专家、餐饮企业从业人员、外卖小哥、一线执法人员和市民代表,围绕“优化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制度”议题开展专项征集,面对面听取“金点子”。
据市市场监管局介绍,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制度实施以来,帮助了监管部门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市场监管部门已根据举报线索落实案件3224件,发放奖励金额逾100万元。
如何进一步强化这一社会监督举措,使得相关制度更符合当下的形势,市市场监管局前期已通过“随申办”等渠道开展了广泛的人民建议征集,收集到的建议基本聚焦在了拓宽举报渠道、保护举报人隐私以及优化奖励标准提高公众参与度三个方面。因而,7月18日的专项征集也聚焦上述话题展开。
“要让举报就像发朋友圈一样方便”,本市一家团餐企业的员工管伟发出建议。拓展举报渠道,简化举报流程,是建议人们的共识。“可以在餐饮单位后厨、餐饮单位食品安全公示栏、餐桌台卡上张贴二维码,方便餐饮从业者、市民一键扫码举报”“可在‘12345’‘随申办’等高频平台设立显眼的食品安全举报奖励专属通道”……便捷的举报路径是公众广泛参与的前提,一家餐饮企业员工徐文军还建议可以开发一款“食品安全举报”App;而除了线上的举报渠道,“保留统一的、易记的举报热线且要有人工接听”也被建议人提及,以方便对手机不熟悉的人群参与举报;外卖骑手张文强还提出,骑手们在各大餐饮店奔波,感知脏乱差更为方便,而且,外卖平台也都为骑手们提供了有奖上报餐饮企业位置不符、脏乱差等问题的渠道。他建议,平台收到的举报可以审核确认后批量推送给市场监管部门。
举报要方便,但保护举报人的隐私却不能省事,尤其是要保护好“内部吹哨人”。现场,建议人们围绕如何完善匿名举报渠道议论纷纷:有人建议要利用好“虚拟ID”等技术手段,在举报系统内使用替代性身份信息,取代真实信息流转;有人建议在举报信息流转时,举报人信息始终要处于脱敏状态,必须要等到奖励发放阶段才能让人看得到;有人建议举报奖金也可以通过电子礼品卡等“非接触”的方式发放,进一步保护举报人的隐私。而一旦出现针对举报人的打击报复现象,管伟建议不仅要进行行业处罚,还要对相关企业进行行业禁入,并在企业信用平台进行公示。
而针对“如何优化针对举报的奖励”这个议题,建议人们先是提出了“压缩奖励发放时限”“提高奖励兑现效率”等建议。但当听到市场监管部门提到“目前奖金的八成都被‘职业打假人’‘职业举报人’拿走了”以后,如何看待“职业举报人”的行为、如何避免通过举报来牟利等话题,随即成为了现场的议论焦点。本市一家互联网食品零售平台的客服主管王裕平称,其企业曾深受“职业举报人”所害。有“职业举报人”盯着其店内经营的某款预包装食品的营养标签问题进行职业举报,这实则是生产企业的疏忽,但在“职业打假人”的举报下,零售企业的经营面临了很大的困扰。王裕平建议,食品安全举报奖励不能纵容“职业举报人”借此牟利,应在制度设计上平衡举报奖励的导向和企业经营;而徐汇区市场监管局的执法人员翟恒曜认为,目前市场监管部门在推行部分企业违法行为首违不罚、轻微免罚,举报奖励本就与处罚金额挂钩,他建议针对最终确定为不罚和免罚的举报,可使用精神奖励替代现金奖励;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的执法人员赵斌则指出,“职业举报人”的多头举报、反复举报浪费了行政资源,他建议对于同一个人同一件事的举报不应反复奖励;不过,现场也有餐饮企业的负责人认为“职业举报人”的行为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他建议可以针对“职业举报人”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关注的问题点对餐饮企业及时给予提醒和指导,帮助餐饮企业规范经营。
对于与会人员现场提出的建议,市市场监管局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了肯定,称会整理后进行研究,吸收进《奖励办法(草案)》的修订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