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的徐清(化名)从未踢过一场足球,尽管他房间里贴满了球队海报。作为血友病B患者,他常年戴着护膝,每周至少注射三次凝血因子,一年100多针维系着脆弱的生活平衡。
血友病B是一种由于凝血因子Ⅸ基因缺陷引起的X染色体连锁的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患者要时刻防止出血风险,常被称为“玻璃人”,因为,他们的人生宛如脆弱的玻璃艺术品,轻轻一触,便可能支离破碎。
传统治疗要求患者终身定期输注凝血因子Ⅸ,且需每周多次静脉注射。“扎到后面,血管不够用了。”徐清坦言,病友们急需更有效的治疗药物。
好消息在2025年4月迎来。国家药监局官网更新了公告,让中国数万名血友病B患者看到了终结终生注射治疗的希望——波哌达可基注射液(商品名:信玖凝®)正式获批上市,该药物是我国首个腺相关病毒(AAV)基因治疗产品,用于中重度血友病B(先天性凝血因子IX缺乏症)成年患者的治疗。
据信念医药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肖啸博士介绍,国产的波哌达可基注射液使用工程化改造的AAV843载体,实现了更高的肝脏靶向性和更快的基因表达速度——临床数据显示,患者在单次给药后第三天即可检测到凝血因子Ⅸ活性显著提升,一周内即达峰值,且该表达水平能稳定长期表达。相比之下,全球首款获批的AAV基因治疗药物Hemgenix(由CSL/UniQure开发)历经20年研发,患者在接受治疗后仍需短暂辅助使用凝血因子,以应对初期表达量不足的情况。
“我们的剂量是Hemgenix的四分之一,同时平均因子活性高于50%,而且生产效率对比国外同类产品大幅提高。”肖啸博士强调。
尽管如此,波哌达可基注射液的定价仍需兼顾多方考量——血友病B患者群体较小、支付能力有限,如何平衡研发投入与商业回报,成为商业化过程中需要积极探索的核心课题。
本土创新研发托举“治愈”的希望
血友病B患者往往终生伴随自发出血倾向。因为反复长期出血导致骨关节病变,很多患者会发展到关节畸形,最终丧失工作能力和生活能力。
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血友病的患病率为2.73/10万。在男性人群中,血友病B的发病率为1/25000。血友病B按凝血因子IX的缺乏程度分为轻型、中间型和重型,其中,中间型和重型的占比约82.5%。为帮助这群患者实现更好的生活,近年来,AAV(腺相关病毒)基因治疗一度被视为“治愈”遗传性疾病的希望之光。
放眼国外AAV基因治疗领域,一些产品获批上市后不俗的市场表现,也展现出基因疗法的巨大潜力。
“此前获批的药物均采用第一代技术,即使用天然AAV血清型作为递送系统。该递送系统虽能够感染多种细胞,但同时也可能导致脱靶现象,即药物可能到达非预期的器官。”肖啸博士指出,“业界正翘首以待所谓的第二代或第三代基因治疗药物。”
目前,通过基因工程手段,科学家们对AAV的外壳进行了改造,以实现“开不同锁用不同钥匙”的目标。
例如,波哌达可基注射液的递送载体经过工程化改造,具有肝脏靶向性。由于正常人体通过肝脏分泌凝血因子Ⅸ,波哌达可基注射液采用经过筛选和优化后的AAV843载体,经静脉注射后,可精准靶向并在肝脏内富集,长期稳定高位表达凝血因子IX,且基因表达迅速。
血友病的传统疗法需要频繁进行静脉注射,且因子水平会随着外源性凝血因子的半衰期而波动,部分患者还会面临产生抑制物的风险,导致治疗效果下降,这些痛点长期困扰着患者和临床医生。而有了基因治疗,患者将有望通过接受单次给药,在降低出血风险和关节损伤风险的基础上,告别需要终生频繁静脉注射的困境,使血友病的治疗目标进一步提升。
肖啸博士在采访中介绍了一位内蒙古临床患者的案例。该患者体内原本凝血因子IX活性近乎为零,接受治疗后快速升至正常水平。该患者后来在未接受任何凝血因子输注的情况下,顺利完成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手术中患者止血表现和正常人完全一样,术后15天凝血指标稳定,刀口愈合良好。该案例被《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报道,成为全球医学史上的里程碑。
2022年,波哌达可基注射液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名单。此外,波哌达可基注射液于2022年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孤儿药认定(ODD),于2024年获得FDA儿科罕见病资格认定(RPDD)以及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先进治疗药物分类认证(ATMP)。
跨越支付“鸿沟”,迈向长期获益
研发成本高昂、患者支付能力有限、规模化生产难度大,始终是罕见病治疗药物在全球范围内面临的主要挑战。目前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巩固在95%左右,但在罕见病方面,由于罕见病药物的研发成本与常见病相似,但罕见病患者数量较少,导致单个患者的单次治疗经济负担更重,因此相应的保障体系仍待进一步完善。
蔻德罕见病中心创始人黄如方表示:“其实,许多罕见病药物在中国的售价已经是全球最低了,即便如此,我们仍将面临不少挑战。若医保、商保及惠民保等多方面支付体系能够得到创新和完善,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创新药物的可及将有望取得突破。”
中国政府始终秉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罕见病防治纳入“健康中国”战略整体布局,近年来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提升了罕见病药物可及性,减轻了患者家庭经济压力,更激发了医药创新活力。
实际上,面对当前的商业化挑战,信念医药已经在积极探索多元化路径,加速推动这一创新疗法快速落地。
基因治疗血友病的最大优势在于“单次治疗、长期获益”的治疗效果。通过静脉注射携带正常凝血因子IX基因的AAV病毒载体,只需要一次治疗,患者肝脏细胞就可持续表达凝血因子Ⅸ。
根据注册临床研究,中重度血友病B成年患者接受治疗后随访52周时数据显示,其年化出血率(ABR)均值为0.6,平均凝血因子IX活性达到55.08 IU/dL(基于SynthaSIL aPTT试剂的一期法),凝血因子IX药物的平均输注次数从治疗前的58.2次/年降至治疗后的2.9次/年,且约80.8%的患者治疗后未出现出血事件,所有受试者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此外,在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IT)中用于治疗血友病B成年患者出血的4-5年随访相关研究数据显示,所有受试者最后一次随访凝血因子IX活性的平均值(±标准差)为40.4 (±23.23) %。长期随访期间,90%的受试者凝血因子IX持续稳定较高表达,未发生出血事件,且完全停止了外源性凝血因子IX产品的替代治疗。
据悉,国产波哌达可基注射液单瓶价格为9万3千元人民币。根据说明书,每位患者治疗的具体用药量(即瓶数)按照患者体重计算,例如70kg体重的处方用量是44瓶。
为使更多血友病B患者尽快享受到基因治疗“单次治疗、长期获益”的创新成果,今年7月8日,北京病痛挑战公益基金会发起并运行“友”爱相助——血友病慈善援助项目,向符合项目条件的援助对象援助波哌达可基注射液,用于减轻血友病B患者经济负担,帮助患者实现正常生活的愿望。针对符合申请条件且审核通过后成功入组的血友病B患者,根据医嘱进行单次治疗过程中,只需自费购买30瓶药品,高于30瓶以上的治疗药物,将由此公益项目免费援助支持;因此患者自付的治疗费用最高不会超过279万元。
除公益基金会的慈善援助之外,在国家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指引下,武田与信念医药正在积极协同多方力量探索通过多元支付、疗效保险等模式,进一步改善患者可及。不仅旨在打破“治疗可及性”与“支付能力”之间的壁垒,更希望从根本上缓解患者因费用问题而面临的治疗困境,让更多中国患者能够安心接受规范治疗,真正享受到医疗进步带来的实惠。
在黄如方看来,血友病B基因疗法与常规治疗相比,有着一次性支付与年度支付的差异。从长远视角审视,基因治疗相比预防治疗,有着“效果更好、成本更低”的优势;而与按需治疗相比,虽然成本较高、但是疗效也更好,能减少长期治疗及并发症相关成本。此外,由于基因治疗具有“单次治疗、长期有效”的特点,如果能让患者重新回归生活,甚至像正常人一样工作学习、融入社会,产生的社会价值将是不可估量的。
同时,此次波哌达可基注射液的上市也是一大突破,它意味着中国的原研药正在不断融入全球药物研发之中。“一方面,过去大部分创新药物由跨国公司研发,但现在中国公司也开始做出贡献,无论是细胞疗法、基因疗法还是抗体药物,中国本土公司展现出强劲的实力;另一方面,中国药企的入局和研发成功,将对全球罕见病药物的定价体系产生颠覆性影响,未来这些基因治疗将形成中国血友病基因治疗的新格局。”黄如方指出。
当徐清的手机弹出血友病B基因治疗药物上市新闻推送时,他刚刚完成本周第三次凝血因子注射。凝视着布满针孔的手背,他首次放任自己憧憬:或许有一天,能真正漫步于绿茵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