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衷铁人三项运动的骨灰级运动达人郑有为在高速骑行训练中遭遇车祸,右肩关节脱位、肩袖严重损伤、肩胛骨骨裂骨折。得益于运动医学专家、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郑小飞教授团队的精准施术,创伤很快得到了医学修复。
术后,这位体格健壮的运动爱好者却陷入了康复困境:无论怎样努力,受伤的右臂始终无法完成平举动作,精细的外展、内旋动作更是奢望。传统康复陷入僵局数月后,转机出现在暨大附一院成功引进的脑控(脑机接口)康复系统上——仅需佩戴额前脑电“发箍”的BU100脑控上肢机器人,让他在意念驱动下重新抬起了手臂。系统精准辅助他完成诸多细微动作训练,同时为后续康复提供科学、精准到毫厘级别的指引。这场从“肌肉失控”到“意念驭臂”的逆转,正为全民健身浪潮下的重度运动损伤患者打开精准康复新通路。
意念驱动:脑机接口重塑神经运动闭环
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与人工智能医工交叉创新转化实验室内,郑有为凝视左臂,额前乳白色“发箍”的三个脑电信号收集点微光轻闪。当他集中意念想象“抬手”,外骨骼机器人瞬间驱动手臂平稳抬起。这套BU100脑控上肢系统,颠覆了他术后数月的挣扎。
“受伤初期最绝望的是神经与肌肉的失联,”郑有为回忆道,“明明肌肉健硕,大脑指令却石沉大海。”传统康复依赖治疗师手动牵引,进展缓慢且难以激活神经信号。而BU100通过捕捉前额叶脑电波,将运动意图转化为精准指令。
郑小飞院长解释:“系统的核心价值在于重建‘神经-运动’闭环。对关节镜术后患者,主动意念训练加速神经突触重塑;对高位截瘫者,则直接绕过脊髓损伤建立脑机直连通路。这种基于运动想象的主动模式,正是突破‘肌肉难募集’困局的关键。” 实时扭矩传感器同步监控动作力度,确保训练安全。在康复实践中,该系统成功通过捕捉前额叶脑电波,将虚无的意念转化为精准动作指令,彻底颠覆了依赖人工牵引的被动康复。
从绝望到掌控:意念驱动的康复奇迹
而在此之前,郑有为的康复经历堪称曲折。术后三个月,他在传统康复中竭尽全力,肱二头肌因过度代偿异常隆起,受伤的肩部肌肉却始终“沉睡”;而首次使用BU100当日,系统便辅助他完成术后首次标准平举。
“最震撼的是我是在用意念驱动,”郑有为描述。当他想象“肩关节外旋”时,外骨骼同步带动手臂旋转30度,实时扭矩传感器自动限制动作幅度以防二次损伤。“现在意念所至,手臂即能响应,这种掌控感太珍贵。” 一年前,他连端起水杯都需健侧手臂代劳,甚至怀疑神经永久损伤。
全域布局:科技矩阵覆盖康复全周期
BU100仅是医院通过现代医工结合科技反哺临床的起点。
郑小飞院长透露,目前暨大附一院已成功创建骨科机器人应用培训中心,同步引进了下肢脑控外骨骼系统。如今走进骨与人工智能医工交叉创新转化实验室康复大厅,可见三重科技矩阵协同运作:上肢区: 肩袖损伤患者通过BU100重获抓握能力,系统记录每次训练的脑波激活强度;下肢区: 截瘫患者站立于外骨骼支架上,额前发箍微光闪烁间,机械腿便带动其迈出步伐;评估区: 多关节训练系统分析患者屈膝动作的力量曲线,确保肌肉恢复均衡性。
“所有数据汇入智能数据库,”郑小飞在采访中展示了实验室内的多个医工结合康复平台和管理平台,“患者即使出院,仍可延续标准化训练方案。”他特别提及正在研发的便携、小型化设备:“未来无需来到医院,运动损伤患者在家就能完成神经重塑训练。”
脑控机器人技术的应用场景还在不断延伸
郑小飞院长表示,医院已建成骨科机器人应用培训中心、脑机接口康复机器人应用示范中心等平台,推动实验室科技向临床转化。而精准康复的变革也体现在了诸多的细节当中。比如训练场景从病床延伸至模拟生活场景,如劈柴、抓握物品等精细动作;AI系统通过分析脑波、力量等数据,动态匹配个性化方案。“病人做出什么动作,给出什么力量,系统自动匹配,”郑小飞院长描述,“这意味着专业的康复医生角色正在被重新定义。”
郑有为的经历折射出运动损伤康复的共性难题。随着全民健身普及,肩袖撕裂、关节脱位等复杂创伤增多,传统康复面临肌肉募集困难、精细动作丢失等瓶颈。脑控机器人技术的应用,正为这些困境提供全新的、充满希望的解决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