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们都有这样的感受:一是品质消费渐成趋势,“过日子”变成了“过好日子”;二是买东西更舒心,“次日达”成为常态。供给丰富,流通便捷,成为商贸发展的生动缩影。
“十四五”这五年,我国商贸发展,有成绩,有压力。商贸发展顶住了一波又一波冲击,经受住了历史考验,消费、外贸、外资、对外投资合作等领域主要目标指标进展符合预期。来之不易的成绩,为下一步发展注入了信心。
发展信心从哪里来?
先看扩容与提质。社零总额从2020年39.1万亿元提升到2024年48.3万亿元;网上零售连续12年全球第一,汽车销量全球第一,空调、洗衣机等家电销量全球第一;商旅文融合“一站式”服务不断创新;首发经济、“人工智能+消费”、“IP+消费”等成为新增长点。超大规模市场体量和新型消费亮点纷呈,孕育着更丰富的消费市场和机遇。
再看环境与机制。近年来,从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到出台实施“外资24条”,再到通过外资企业圆桌会议制度推动解决外资企业各类诉求1500余件……进一步优化开放环境、市场环境、法律政策环境,有利于激发包括外资外企在内各类经营主体的活力。
从“十四五”展望“十五五”,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消费市场的潜力大、韧性强、活力足的特点没有变。同时,面临严峻复杂的形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犹在,这要求我们必须因时因势提出一些新的应对政策。
比如,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增强贸易韧性。这几年,我国积极优化国际市场布局,贸易伙伴更加多元。今年上半年,对美出口下降9.9%,但整体出口增长7.2%。“一增一降”,体现了外贸的“乘风破浪”,体现了外贸企业强大的应变能力和韧性。未来,既加大力度扩大进口,又不断壮大创新动能,通过努力构建开放合作、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国际贸易格局,让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更强、底气更足。
再如,进一步鼓励制度创新,增强开放活力。自贸试验区就是制度型开放的“试验田”,由此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重点领域改革开放取得了新突破。同时,各地也因地制宜开展全产业链集成创新,浙江的重点在大宗商品、江苏是生物医药、山东是海洋经济……不断丰富的制度创新成果,源源不断的政策红利,让企业发展的获得感更强。面向未来,继续坚持敢字为先、干字当头,主动探索、勇于创新,不断实现制度型开放水平、系统性改革成效、开放型经济质量“三提升”。
面对风高浪急的环境,中国外贸出现逆势增长,中国经济也迎难而上。这份表现、定力,折射出从容、淡定与自信的中国模样。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启示我们,无论环境如何变化,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中国经济就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建设贸易强国。”这是我们发展的目标之一,也需时时应“新”而动,向“新”而行,努力开拓新市场新空间。随着超大规模市场潜力不断释放,稳经济、稳外贸政策接续发力,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定能以自身确定性来对冲外部的不确定性。
信心在当下、在未来,也在行动、在实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