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7-19 02:30:00 股吧网页版
山西:综合改革蹚新路 因地制宜谋未来
来源:中国经营网 作者:王登海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来到山西,始终心系当地的产业转型升级。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擘画“蹚出转型新路”的战略蓝图。2025年盛夏,习近平总书记再赴山西考察时强调:“要扎实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逐步形成体现山西特点、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山西正通过一系列具体实践,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山西紧紧抓住传统产业“基本盘”,通过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赋能,让煤炭、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另一方面,山西积极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从高端装备制造到新能源汽车,从新材料到氢能,一个个新兴产业集群正在山西大地崛起,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传统产业“焕新”:以智能化重塑能源根基

  山西拥有丰富的能源与原材料资源,传统优势产业在工业中占比接近七成,这既是山西的产业根基,也是转型发展的关键优势。

  近年来,山西在传统产业领域大力实施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传统产业的先进产能占比逐年稳步提升。

  作为传统能源大省,煤炭产业一直是山西经济支柱。在煤炭领域,智能化改造成为破局关键。近年来,山西全力推动煤炭开采方式变革,大力建设智能矿井。智能化采煤工作面的普及应用,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和本质安全水平。例如,山西焦煤集团西山煤电马兰矿用智能设备代替了传统人工操作,在采煤、掘进、运输、供电、排水等作业环节,煤炭生产方式正发生科技变革。

  在山西省晋中市,潞安化工集团山西新元煤炭有限责任公司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利用5G技术推动煤矿智能化升级,通过远程操控、机器人巡检和超高清视频监控,减少井下人员和安全隐患,降低设备故障率。

  数据显示,目前山西省累计建成244座智能化煤矿、1594处智能化采掘工作面,智能化煤矿产能占比达到60.48%,带动全省煤炭先进产能占比达到83%以上,煤矿的“减人、增安、提效”成效明显。

  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方面,延伸煤化工产业链条,重点发展碳基新材料产业,推动煤化工项目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

  非煤产业同样加速迭代。太重轨道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生产线实现了高度智能化,车轮年产量达70万片。太钢集团通过优化升级改造项目,提升了产线装备能力和智能化水平,开发出一系列高端精品钢材产品,满足了国家重大战略和项目工程的需求。

  与此同时,山西还积极推动传统产业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强化数智赋能,在钢铁、焦化、电力等重点行业打造智能工厂,提升生产运营效率,降低能耗排放。这种“焕新”并非简单的推倒重来,而是在依托自身禀赋基础上的迭代升级,旨在将传统基础的“燃料”价值向“原料”价值和“材料”价值跃升,稳固能源供应的基本盘,为全省经济转型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

  新兴产业“聚链”:以集群化培育增长极

  新兴产业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动力源,是山西转型发展的主要支撑。

  山西主动融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紧跟产业发展新趋势,完善产业发展规划,集中资源加快推动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现代消费品等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

  新材料产业是山西新兴产业发展的亮点。碳纤维、特种钢生产取得诸多突破,为高端制造业提供了关键材料支撑。

  山西泰山玻纤是山西省重点新材料产业项目之一。该项目位于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阳曲工业园区,总投资达70亿元,分为两期建设,一期和二期各建设2条年产15万吨高性能无碱玻璃纤维池窑拉丝智能制造生产线,主要生产直接无捻粗纱、合股纱、短切纤维、长切纤维及针刺毡等各类玻璃纤维制品,合计年产能60万吨,预计达产后年产值36亿元。今年2月5日,该项目一号生产线已经点火投产。

  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山西也积极布局,重点发展电动汽车、甲醇汽车、燃气汽车等,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了解到,吉利汽车晋中基地作为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链主”,是山西省汽车产量最大、链条最长、资质最全的汽车生产企业。该基地自2011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生产,涵盖纯电动车、插电混动车和甲醇汽车等多种车型,拥有完整的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大工艺生产线及配套设施。

  吉利汽车的投产以点带链,助力晋中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规模不断扩大,先后引入数十家零部件企业深度配套,还建起了汽车零部件产业园,进一步推动了汽车产业集群的形成。

  成功汽车是山西今年以来新崛起的本土品牌,隶属于山西成功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整车研发、生产、发动机研发制造、销售和售后服务为一体的民营企业。

  成功汽车副总经理王景雨向记者介绍,成功汽车先后从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引进了先进的生产制造工艺和生产线,目前四大工艺已实现投产,具备年产整车50万辆的生产能力,产品以微车、单双排微卡、新能源物流车为主。

  王景雨表示,今年上半年,成功汽车产销量突破1.5万辆,其中国内9521辆、海外5534辆,同比大涨129%。

  在产业布局方面,山西注重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例如,太原市被定位为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基地的核心区域,而大同、朔州、忻州等地则依托其风能、太阳能等资源优势,发展新能源和现代煤化工产业。

  未来产业“破局”:以前瞻性抢占新赛道

  未来产业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近年来,山西省将未来产业当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并在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创新成果。记者了解到,早在2021年,山西省就发布《山西省“十四五”未来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将未来产业分为四层培育体系:优中培精的9个主导性未来产业、有中育新的7个先导性未来产业、新中求变的4个颠覆性未来产业和无中生有的5个前瞻性未来产业。这也是国内首个省级层面的“十四五”未来产业规划。

  以氢能为例,山西一直把氢能作为未来产业培育,大同、吕梁等城市推动绿色氢能初步形成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建成加氢站23座,1100余辆氢燃料汽车投运,高纯氢年产能由3.1万吨提高到4万吨。

  记者注意到,2024年各地政府密集出台氢能支持政策,22个省级行政区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布局。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正式实施,氢能首次被纳入能源管理体系,中国氢能从“探索阶段”迈入制度化管理。而山西,已经在这一领域走在了前列。

  生物质能源也是《山西省“十四五”未来产业发展规划》产业之一。华新燃气集团抓住产业发展机遇,大力推动传统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产业融合,在山西省应县投资建设了首个生物质能源循环利用项目。

  华新燃气集团同辉清洁能源公司总经理刘祺向记者介绍,应县作为山西省农业和畜牧业大县,是“国家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试点县”“国家级绿色种养循环农业项目示范县”,对项目落地给予大力支持。

  “应县生物质能源循环利用项目自2022年年底投入运营以来,已累计产生物天然气超过850万立方米,是省内唯一直供工业用户并且为数不多的长周期、可持续发展的大型生物天然气项目。”刘祺介绍,该项目占地121亩,投资1.36亿元,集中处理应县优然牧业2.6万头奶牛养殖产生的粪污,项目采用“除沙匀浆预处理+中温厌氧发酵+沼气脱硫净化+沼气膜法脱碳”联合工艺,可处理固态牛粪20万吨/年、有机废水40万吨/年,年产生物天然气460万立方米、绿色二氧化碳376万立方米、沼液51.7万吨、沼渣6万吨。

  “项目所产生物天然气通过燃气管网,直供应县陶瓷产业园;绿色二氧化碳用于生物固碳研究,进行微藻养殖;沼液富含氮、磷、钾、氨基酸、有机质等营养物质,是优良的有机液肥,通过沼液管网直达田间地头,与灌溉水混合后还田,实现作物增产和土壤肥力显著提升;沼渣经过挤压脱水后,返回牧场用于牛床垫料替代沙垫床,减少矿产资源开采使用,实现畜禽粪污的全循环利用。”刘祺介绍说。

  此外,山西在前沿领域持续突破,高速飞车完成国内首次全尺寸超导航行试验,实现了全系统从静态到动态运行的突破,初步建立了高速飞车系统试验体系。前沿材料相继突破国产T800、T1000级碳纤维制备技术,推进铜基3D打印等材料批量化生产。

  山西正凭借前瞻性的战略布局和扎实的行动,在未来产业的赛道上加速奔跑,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