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浪潮下,柳州正以“智造之城”的新定位,加速机器人产业布局,剑指智能制造新高地。近日,柳州市在上海举办“智引申城·柳聚未来”人工智能 + 制造产业合作交流会,现场签约7个项目总投资达58.17亿元,涵盖激光雷达、智能电机、电摩制造等多个机器人产业链关键领域。
会议上,柳州市副市长汤振国强调了柳州市对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他表示:“我们将加大与长三角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龙头企业合作,高水平建设柳州智能终端及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推动上海研发和柳州产业形成协同。”
政策引领筑基石:构建机器人产业生态沃土
柳州市作为广西的工业核心,是智能制造成果落地的重要基地。柳州市已经将智能终端和机器人产业列为“第四大支柱产业”重点培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提供资金支持和基础设施建设,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政策层面,据悉,柳州市已经颁布了支持智能终端及机器人产业的第一批9条措施,涵盖关键技术创新、创新成果首试首用、场景牵引及科技成果转化、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支持企业制定标准、设立智能终端及机器人产业发展基金、扩大金融信贷支持、支持专业人才引育,旨在为机器人相关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资金层面,通过信贷支持、担保补贴、基金赋能等手段,为机器人企业提供全周期融资保障。其中,柳州银行针对AI企业轻资产特点,推出科技金融产品产业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AI领域,持续为柳州“人工智能+制造”造血赋能。
在智能制造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柳州加快夯实可靠的物理底座,全市已建成数据中心8011个机架规模,12000多个5G基站构建的低时延网络。柳州市大数据产业园是广西重要的数据中心项目,具备电信、移动、联通、广电四线接入能力。完善的基础设施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场景驱动促落地:机器人将深度应用千行百业
一批机器人产业链核心企业的落地,正加速柳州产业集群形成。众多企业引入工业机器人、数字孪生系统等先进技术,正积极加快机器换人、数智换脑、生产换线全流程改造。此外,柳州还发布了一系列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机会清单,涵盖生产制造等多个关键领域。未来,柳州还将拓展智能工厂、智慧物流、智慧文旅等应用场景,进一步为机器人应用提供广阔空间。
目前来看,机器人产业已经在柳州崭露头角。今年6月18日,广西首台工业版人形机器人Walker S1在柳州市北部生态新区优必选柳州智慧工厂正式下线。据了解,Walker S1是由柳州优必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可量产工业人形机器人,首批下线20台Walker S1人形机器人,已进入东风柳汽商用车智能制造工厂,在车间进行实训、参与造车,实现“柳产人形机器人”造“柳产车”。
在机械制造领域,工厂引入机器手臂完成智能化改造。譬如,广西智拓科技有限公司在工程机械零部件生产线部署多台协作式机械手臂,使其承担螺栓拧紧、焊接辅助、物料搬运等重复性高精度作业,减少人工干预,提升了产线的稳定性和效率。
另外,作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柳州在无人驾驶等方面也有商业化场景落地。目前,广西柳州市东城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已经实现通过无人物流、无人环卫、无人巡防车等场景,提升物流配送效率和城市安全管理。
这些应用场景展示了机器人在柳州的广泛应用,不仅提升了各行业的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还推动了智能化转型和创新发展。
展望未来,柳州市在机器人产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广阔,正以“人工智能 + 制造”为核心,推动机器人产业向高端化、集群化发展。柳州市政府发布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需求清单涵盖了多个重点领域,政府投资的项目成熟度较高,前期论证和谋划类项目也为未来发展提供了方向。柳州将全力打造机器人产业集群示范基地,按照“上海研发+柳州制造+东盟应用”的模式,联合长三角地区的创新力量,持续挖掘和开放高质量的应用场景,推动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