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18日消息 炎炎夏日,全球的目光汇聚北京。7月16日至20日,第三届链博会在北京举行。其间,贸促会发布2025版《全球供应链促进报告》(下简称《报告》)与全球供应链指数矩阵。报告指出,中国持续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全球供应链提质升级。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院长赵萍介绍,今年发布的2025版《报告》,包括全球篇、中国篇、产业篇,利用首创的全球供应链促进分析模型总结全球供应链促进体系的最新变化,梳理中国为全球供应链促进所做的重要工作,扩大了全球供应链图谱的范围。
“在上届发布全球供应链促进指数、连接指数的基础上,增加了全球供应链创新指数、韧性指数,共同形成全球供应链指数矩阵。”赵萍介绍,这四个指数各有侧重,相互佐证,形成有机整体。
《报告》指出全球供应链最新发展态势,呈现几大特点。其一是全球基础设施的联通水平持续提高。特别是全球南方基础设施建设提质增速,全球海运互联互通水平波动回升,铁路、航空管道运输能力稳中有升。铁路、机场、港口等传统基础设施以及5G、算力等新型基础设施都出现了明显的上升态势,为全球供应链安全运行奠定了良好外部环境的硬件基础。
其二是国际经贸规则更加侧重全球供应链包容发展,WTO很多新议题聚焦促进发展中国家融入全球供应链。新签多双边经贸规则以及相关的经贸协定多由发展中国家主导或者参与,并且高度重视创新、绿色和中小企业发展等相关议题,为抵御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降低贸易投资成本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其三是主要经济体的政策更加注重提升自身的供应链韧性水平,主要经济体通过颁布行政令,制定新的年度发展规划,出台政策性文件等相关方式,旨在增强本国关键产品供应链的稳定和安全。但是其中部分政策存在着保护主义内部倾向,不利于全球供应链的开放合作。
其四是技术创新对全球供应链的驱动作用越发显著,增强现实、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不断发展成熟,碳捕集与封存、智能电网等绿色低碳技术加快推广应用,推动全球供应链进入到数智化、绿色化的发展新阶段。
其五是全球金融服务普惠性提升,国际金融机构出台多项举措支持发展中国家融资并开发了监测与管理平台,供应链金融业务进一步弥合了中小微企业贸易融资的缺口,有效保障全球供应链安全、稳定以及包容发展。
“在中国篇当中,我们系统总结了中国为促进全球供应链发展做出的主要实践和带来的最新机遇。”赵萍在发布会上介绍,中国持续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推动全球供应链开放合作,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增强全球供应链金融服务效能,推动全球供应链提质升级,在不确定的世界中为全球供应链合作注入更多的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