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关于未来产业的新一轮竞逐加速推进,眼下,成都再出新招。
7月16日,“科创天府智汇蓉城”未来产业科技成果对接及生态共创共建专场活动在成都锦江区举行。本次活动上,北邮未来通信研究院(成都)及北邮兴锦未来通信科技(成都)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标志着成都以校地企合作推动未来产业发展的探索迈出新的一步。
此外,一批“北邮系”项目集中签约落地成都,北京邮电大学还在现场发布了100余项科技成果,更多未来产业的“种子”有望在成都找到发展的土壤。
高能级项目集中落地助推成都未来产业加速成势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加速演进,未来产业的发展正从规划图走向实景图。
成都已然向“未来产业之城”进发。此前,成都提出发展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量子科技、商业航天等未来产业,布局建设了10个未来产业孵化加速园。到现在,国内首个阶梯式低空空域在成都正式投用,沃飞长空AE200成为全国首个完成全倾转过渡飞行试验的eVTOL产品,全球首颗AI超分商业卫星“蓉漂号”实现入轨。
而作为本次活动的举办地,成都锦江区正在加速成为未来产业的重要承载地。据锦江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锦江围绕“建设西部首个未来产业集聚区”目标,聚力发展智简6G、脑机接口、量子科技、具身智能、低空经济、智能网联六大未来产业赛道,布局“首发春熙路+科创白鹭湾”双核共兴经济地理,构建“1+6+2”的未来产业发展格局。
此次活动上,一批新项目集中落地,涉及新一代信息通信、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领域,更让成都未来产业的构架有了更多前沿科技的支撑。
其中,成都科创投资集团与北京邮电大学分别签署关于智能穿戴设备、低场智能磁共振系统、三维光场显示、毫米波人体感知等成果转化意向投资协议,以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在成都转化,引聚更多优质企业和创新团队前来发展。
不仅如此,一批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校地合作重点项目落地成都。
中科星图智慧科技有限公司此次在成都签约落地了低空经济管控平台项目。其首席科学家张立介绍,该项目将推动无人机的“一城统管”“一网统飞”,避免不同飞行器因线路不互通而造成事故。此外,该项目还能拓展更多无人机应用,比如作为“共享平台”推动多种场景的“一机多能”灵活应用,以减少冗余、提升飞行资源利用率。
事实上,作为低空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管控平台成为各地目前加码布局的重点。据张立解释,与民航相比,低空飞行高度偏低、受地面因素影响更大,且低空飞行器数量更大、随机性更高,需要更强大高效的数据底座和算法支持。
而如张立所说,选择成都,源于其低空经济产业发展优势和各类场景应用的广阔空间。去年,成都获批成为全国首批低空空域协同管理改革试验区,其低空经济发展速度还将进一步加快。
100余项科技成果集中发布探索“名校、名企、名城”合作新模式
这些项目背后,“北邮系”的分量不可谓不重。
事实上,在各地有关未来产业的竞逐中,前沿创新已成为关键变量。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抓住源头创新,并推动其加速转化落地?
早在今年4月,北邮未来通信研究院(成都)合作协议签署仪式在成都举行,将按照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电信四川公司、成都科技局以及锦江区四方共建模式筹建,在新一代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方向开展技术攻关,建成概念验证、科研演示等创新平台,共同促进更多创新成果在蓉落地转化。
三个月后,北邮未来通信研究院(成都)在此次活动上首次亮相。据北邮未来通信研究院(成都)院长尹长川介绍,研究院的目标是打造国际一流的6G通信研发基地,探索“名校、名企、名城”合作新模式,并将利用3—5年时间带动千亿规模产业发展。
而依托北邮未来通信研究院(成都),一批科创平台也在加速推进建设。比如,全球领先的通信技术研究院将聚焦6G、人工智能、泛在通信、低空经济等细分领域,解决关键技术攻关等“卡脖子”问题,产出标志性科技成果。包括通信领域概念验证平台、通信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亦均被写进了此次合作的具体构想当中。
换句话说,多方参与合作,关键在于构建一个有助于推动前沿科技转化的机制。事实上,如尹长川所说,活动当天北邮就签约了4个项目、并有6个项目参加路演;而在同期举行的对接活动中,北邮还带来了20余个项目,发布了100项科研成果,以期推动更多企业在成都孵化落地。
不仅如此,更多结合当地产业发展需求的项目也有望加速落地。据尹长川介绍,在人工智能应用上,结合成都文旅优势,正在推动智慧文旅相关项目落地;而基于当地教育优势,“无边界大学”等智慧教育的新模式更被纳入探索当中,以技术实现教育普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