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时隔十年,我国再次召开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会议指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为此,会议强调城市工作要深刻把握、主动适应形势变化,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更加注重集约高效;转变城市发展动力,更加注重特色发展;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转变城市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统筹协调。
也就是,未来的城市发展模式或路径,要从外延式的城市边界扩展转向内涵式的空间价值提升,从关注物质的增长导向转向关注人的发展导向,从房地产过快和“单边发展”转向“产城人”“职住交服”的综合协调发展,对城市主政者的要求从主要关注经济指标转向城市综合治理。总结来看,这是城市发展动力、发展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变。
推动城市工作重大转变的,还有一点重要背景,就是房地产形势发生了巨变,即供求关系重大变化。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房地产就是城市经济的发动机或引擎。房地产扩张带动土地出让和地价扩展,地方靠卖地收入或土地作价,推动城市基建、新区扩张,即所谓的“外延式发展”和“摊大饼扩张”。住房市场化、货币化改革以来,这样的循环持续了较长的时间。尽管其带动了上下游、基建投资、区域开发等,但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当下房地产市场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城市增长模式从存量转向增量,切入点是城市更新。具体路径是推进8个方面的更新内容:既有建筑改造利用,城镇老旧小区整治改造,完整社区建设,老旧街区老旧厂区城中村更新改造,完善城市功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修复城市生态系统,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等。全方位的有机更新,释放更高价值的增长空间,植入新业态(比如文旅)、新产业,补齐公共短板以降低城镇化成本、激发消费和生产潜力,达到保障民生、拉动投资和促进消费的综合效果。
这就是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和实现增长动力切换、塑造城市新增长动力的逻辑自洽,也是充分发挥城市在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枢纽作用的彰显。高质量城市更新的推进,意味着更新规划中叠加资产、资源并优化配置。比如,在老旧片区改造中加强文化、旅游、餐饮、休闲娱乐等一体打造;比如,老旧社区、街区补短板发力地下管网更新改造等。对房地产来说,这也是支撑价值中枢和实现市场企稳的长效举措。
重点任务方面,首先提出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提高城市对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承载能力,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
具体措施上,就是要继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让进城人口在城市能够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务;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先体检、后更新”,通过体检发现居民生活中存在的急难愁盼,找准切口,瞄准痛点。比如,近期中办、国办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中提出,用5年左右时间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覆盖;新建改扩建1000所以上优质普通高中,重点改善县域普通高中基本办学条件。
另一个重点任务,就是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提出坚持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未来的城市发展,要告别外围新区、房地产单边突进,转向“产城人”平衡、“职住交服”平衡。本质上,这就是房地产发展的新模式,即房地产切入到居民和实体经济需求过程中。
关于房地产发展新模式,近年来中央历次重要会议都有阐述和部署,比如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建设,配租+配售的保障性住房体系,现房销售,“白名单”融资,以及城市更新专项贷款等等。这些都在渐次落地。此次会议重点强调了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不仅体现了城市存量发展、宜居城市包容性发展的思路,更是人民城市理念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