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心资本近期成为了一个热词。培育壮大耐心资本,是在国内外经济环境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全方位推进中国科技创新、全面提升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举措。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尤其是在智能化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汽车产业更需要有耐心。
2025中国汽车论坛近日在上海召开,质量、创新、长期主义、反内卷、营造健康公平的竞争环境等观点,再次成为众多专家和业内人士的共识。
数据显示,我国汽车产销连续两年突破3000万辆大关。新能源汽车年产销规模跨越1000万辆门槛,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比已达10%。2025年,新能源汽车全年销量预计达到1600万辆,新车销售占比有望首次超过50%。但与此相对应的是,汽车行业利润率近8年持续下降,行业盈利状况持续承压,“增量不增利”的困境亟待突破。
这一状况很大程度上源于一段时期以来汽车行业无序、过度“内卷”的竞争现状。过度“内卷”造成很多企业只盯着眼前利益,而陷入了低端的价格竞争。当长期主义思维与现实压力的冲突加剧,可能导致一些企业一边强调长期主义,一边却在短期利益驱动下成为这种无序恶性竞争的参与者甚至助推者。
整个汽车行业乃至整个产业链企业,已经苦这种无序竞争久矣。汽车产业亟需回归良性竞争轨道,通过技术创新和品质提升构建长期竞争力,强调的是对品质的坚守、对创新的倡导、对品牌建设的持续投入和对用户价值的深度挖掘,而不是被市场短期波动和市场压力所左右。
同时,随着电动化和智能网联技术的发展,汽车产业进入全新的创新领域和阶段,用户需求也开始发生根本性转变。这种变化为汽车产业的新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正如某相声段子中所说,传统艺术形式的打破,不是让这门艺术更容易,而是更难了。同样,智能网联技术的兴起,不是让造车更容易了,而是更难了。人们钟情于智能化功能,并不代表作为载具的汽车的功能被弱化了,而是人们已经默认,车企必须先做好车,然后才能谈智能技术。
不过,消费者的这种默认,似乎还没有成为所有汽车厂家的默认。智能技术不是营销噱头,而是必须成为对消费者有用的东西。质量也不是可以被随意拿捏的橡皮泥,而是汽车企业必须予以严守的铁律。要想做好智能化,必须先做好车。质量,是质在前,量在后。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不能只做量的皇冠,更要成为质的标杆。因此,车企应在确保汽车安全和品质底线的同时,理解并精准捕捉用户的情感需求,与用户产生情感共鸣。
近期,在政策引导和行业呼吁下,“反内卷”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行业主流车企也主动作为,加强自律,特别是快速采取了实质性举措带头维护供应链稳定,推动整个行业回归健康发展的道路。众多车企也通过向内降本增效、向外产能出海等举措,寻求新的竞争破局之道。
在政策、行业、企业层面,乃至消费者层面,都不希望市场大起大落,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稳定发展的环境。无数次的价格大战都表明,消费者并不是最终的受益者。面向电动化、智能化发展新机遇,各方应深化企业间合作,创新合作方式,促进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推动构建新型竞合关系。
希望中国的汽车企业能够摒弃无序竞争,共同打造风清气正、健康奋进、团结合作的行业发展新格局,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培育新的产业价值增长极,共同塑造中国汽车产业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