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欧洲上演了近16年来最大规模的日全食。

在日全食遮蔽的瞬间,德国4000万千瓦的太阳能电力骤降70%,相当于10座核电站同时宕机。
德国电力系统紧急应对,抽水蓄能机组全负荷储能,燃气电站精准填补每一秒的电力缺口,欧洲电网跨国协调,周密的布置让德国的电力系统有惊无险地通过了这场电力危机。

然而,十年后,伊比利亚半岛上演了截然不同的剧本。
2025年4月28日,西班牙遭遇黑色时刻,在短短5秒钟内,约15吉瓦的发电能力突然消失,这相当于当时全国电力需求的60%。
随后交通瘫痪、通信中断、公共服务陷入混乱,超过5000万民众被波及。

直到第二天,西班牙电力系统才逐渐恢复。有专业人士分析称,西班牙43%的电力来源于风能和太阳能,这次停电,很可能是可再生能源的波动导致。

在今天这个科技与生活深度交融的时代,电力之于人,已经不亚于水和空气。
当取之不尽的光,更大范围替代化石能源成为主力电源,人类需要的不仅是更多的光伏电站,更要构建与绿色电力特性深度匹配的新型电力系统。

只有绿色电力与新型电力系统达成精妙的平衡,人类社会才能真正步入“零碳文明”的新纪元。
01
“主动思考”的构网型储能:用比特管理瓦特
在红海东岸,沙特阿拉伯王国人怀着对这片古老沙地的浪漫想象,将要在这里建造一座令人心驰神往的度假天堂。
2.8万平方公里的原始海域与沙漠地带,依靠飞机和渡轮连接超50家奢华酒店、数十个私人岛屿,私享的潜水区域和顶级高尔夫球场将满足世人对于奢华度假的极致想象。
按照设计规划,这座新城将彻底摒弃化石能源,100%依靠清洁电力。6个光储电站,光伏总装机容量达40万千瓦,配备130万千瓦时储能,构建起一套脱离国家电网的独立电网。
然而,靠天吃饭的波动性太阳能,该如何支撑起一套安全、稳定的电力系统,一直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最终,来自中国的科技巨头凭借创新性的解决方案,赢得了沙特方面的信任,成为这座未来电力系统主发电设备的唯一供应商。
中国的方案是,将电力电子技术带入新能源领域,用“比特管理瓦特”,赋予储能系统“主动思考的能力”,让他们可以主动支撑电网。
这套把光伏搭载构网型储能的中国方案,不仅点亮了红海新城,也照亮了新型电力系统的未来。
02
水光互补,阴阳相生:以恒稳的姿态向电网输出稳定的清洁电能
柯拉光伏电站,是人类首次在海拔4600米的永冻层上构建能源矩阵。总装机规模100万千瓦,年均发电20亿度,这是人类首次在海拔4600米的永冻层上构建能源矩阵。

柯拉光伏电站发出的电并不直接进入电网,而是首先输送到两河口水电站。当光照好、光伏电站发电能力强时,两河口水电站就减少发电,将水储存起来;当受多云、降雨等因素影响,光伏发电能力减弱时,两河口水电站引水发电,增大水电出力。像这样的水光联动,便可消除光伏“靠天吃饭”的不稳定性。

在这座水光互补的电站中,水,凭借积蓄的势能,可以弥补光照缺口。光的日复一日,更可以有效对冲水库夏丰冬枯的季节性律动。这样一来,无论是昼夜更替还是四季轮转,光和水都可以在东方智慧的调度下向电网输出稳定的清洁电能。
03
光伏制氢,驭光成氢:为零碳社会注入“绿色燃料”
在新疆独库公路的尽头,丝绸之路上的古城——库车,正在上演一场能源领域的新旧碰撞。
来自光伏的绿色电力和来自天山的雪水,在绿氢厂的电解槽里,共同完成了一次神奇的跨越,只留下纯度达到99.999%的绿氢。

氢能被誉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之一,它在石油炼化、金属冶炼、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与其他氢气不同的是,由于制备氢气使用的是光伏发出的绿电,过程中不产生任何碳排放,因此这里的氢气也被称为绿氢。
当前,作为节能降碳先锋的氢能产业逐渐进入发展快车道,而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制氢国,正在推动氢能在交通运输、冶金工业等领域的全面应用。由中国最大的石油炼化企业打造的全球首个万吨级的绿氢项目,不仅是对绿色制氢的探索,更能有效消纳光伏发出的绿色电力,这将在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中发挥作用。
04
虚拟电厂:以虚调实,守护城市电网的稳定运行
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140万辆,占汽车总量的8.90%。当越来越多车主享受着电动汽车快充带来的便捷时,也正给城市电网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
与此同时,城市中,正在涌现越来越多的分布式光伏电站。

从发电端的不确定性到用电端的无序性,城市电网连接的两端,同时发生激烈变革,对电网形成剧烈拉扯,这是当前中国很多城市面临的共同难题。
中国人的方案是,构建一座虚拟电厂,把散落在城市各处的充电桩、储能站、光伏、风电等新能源的运行信息,通过5G网络连接起来,统一到虚拟电厂管理平台上,虚拟电厂这个看不见的“数字管家”对能源进行实时灵活调配,用无形的智慧,调度有形的电力资源,以虚调实,守护城市电网的稳定运行。
当前,中国正在以多元创新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让光伏从“靠天吃饭”的能源变为可控可调的主力电源,让电网从被动应对波动的载体进化为主动调度的智慧网络。这不仅是为14亿人打造了稳定清洁的电力动脉,更是向世界提供可复制的能源转型方案,推动人类从化石能源时代迈向“零碳文明”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