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通过北约向乌克兰提供大规模军事援助。14日,北约秘书长吕特表示,将由北约付款购买美国武器后转交乌克兰,未来乌方会得到大量防空武器、导弹和弹药。目前德国、芬兰、挪威、英国等国已表示要加入“重新武装乌克兰”的行动中来。其中,德国态度尤为积极。德国总理默茨14日说他与特朗普过去几天就此问题多次沟通,并承诺德国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有防务专家指出,从今年年初开始,欧洲各国就开始加快“战争准备”,而曾经在军事问题上相当克制的德国,更是冲在了最前线。有欧洲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发帖:欧洲空气中弥漫着二战前夜的味道。
德国逐步摆脱军事克制
二战以来,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始终奉行“军事克制文化”,而近期大幅度地放宽军队建设和大规模推动战争准备,在其国内和国外均引发不安情绪。
德国国防部长皮斯托里乌斯日前在接受采访时直言:“如果俄罗斯对北约成员国发动袭击,德军将愿意杀死俄罗斯士兵”。这一近乎“宣战”的表态,立刻引发了俄方强烈反应。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表示自己很难相信德国国防部长能说出这样的话,“但可悲的是,他确实这样说了。”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则意味深长地表示德国正显而易见地直接卷入战争,“正沿着导致其上世纪两次走向崩溃的统一斜坡下滑”。
事实上,自默茨就任德国总理以来,就不断在军事上向俄罗斯传递出强硬讯息。今年5月,德国与乌克兰签署协议,承诺提供50亿欧元资金联合生产远程导弹。默茨还在与乌总统泽连斯基会晤时称,英法德联合美国取消了对乌克兰武器射程的限制。此外,他在上台前表示,计划向乌克兰提供敏感的“金牛座”巡航导弹。
除向乌克兰提供更多军事支持外,德国国内加强的战争准备,则更加令部分欧洲人感到不安。今年3月,德国通过《基本法》修正案,放宽“债务刹车”规则,允许政府大规模举债投资国防和基础设施建设。默茨随后表示,联邦政府将为建设一支“欧洲最强的常规部队”提供一切支持。
近日,德国联邦民防与灾害援助办公室负责人拉尔夫·蒂勒斯更是公开表示,德国计划尽快升级扩建地堡设施和避难所,以便为未来几年内可能发生战争作准备。
默茨欲借强军“一箭三雕”
事实上,默茨政府实行强军政策希望能够“一箭三雕”。首先是德国政府希望纾解来自特朗普政府压力。特朗普再度执政以来,反复要求北约盟友提高防务预算所占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比例,而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经济体,在该问题上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为此,德国承诺逐步将国防开支提高至GDP的5%,并将设立5000亿欧元基金,以满足国防领域的迫切投资需求。
其次是推动军工体系再升级。受疫情和俄乌冲突影响,德国近年来出口持续低迷,经济疲软,特别是汽车和机械行业受到严重冲击。默茨政府希望将强大的工业基础转化为国防工业产能,通过发展军工业为德国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未来,以莱茵金属为代表的德国军工企业,不仅将为本国生产更多先进武器,还将谋求更多的武器出口。
第三是迎合德国国内民众期待。“俄罗斯威胁德国地缘政治安全”在德国已经成为普遍共识,默茨的强军政策与对俄强硬一方面向民众展示了德国政府抵御俄罗斯威胁的能力与意志,另一方面,则满足了德国境内右翼群体对于“让德国再次伟大”的期待。有调查数据显示,默茨相对激进的国防政策,为其在国内争取到了不少民意支持。
欧洲多国积极扩军备战
二战结束后,欧洲大陆进入“长和平”阶段,然而近期欧洲多国加大军事投入,让不少人不禁担心:战争,又要来了吗?
除德国外,不少欧洲国家也纷纷打着应对俄罗斯威胁的旗号积极进行“战争准备”,不断加大对军事领域的投入。
7月10日,法国总统17年来首访英国,英法两国签署声明将首次允许英国和法国协调核力量,称“任何对欧洲大陆的极端威胁,都将引发我们两国的联合反应”。
早在6月初,英国就发布了《战略防务评估》,宣布将投资150亿英镑用于保障未来数十年的核威慑能力,并打造12艘新的攻击型核潜艇。
不甘落后的法国人13日宣布,未来两年将增加65亿欧元军费,以提升法国整体军事实力。法国总统马克龙直言,当前正面临二战以来最大的威胁,矛头直指俄罗斯。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支持美国通过北约向乌提供军援的名单中并没有法国的身影。分析认为,长期以来马克龙致力于推动欧洲国家通过采购自产武器来建立自己的国防工业基础,加强欧洲整体军备力量,并希望在美国面前保持相对独立性。不过,总的来说,法国依旧在加强军事投入。
此外,今年5月,荷兰国防部宣布,应北约要求,鹿特丹港须为多艘军用物资船提供装卸空间,具体措施包括为军用物资运输船只预留泊位,以及规划战时物资运送线路等。这一举动被普遍视为欧洲大陆备战浪潮的一部分。
面对欧洲可能爆发战争的担忧,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表示:“若欧洲想避免战争,就必须做好战争的准备。到2030年,欧洲必须拥有强大的防务姿态”。据报道,欧盟正在制定一项高达8000亿欧元的军备重整计划,以回应关于美国要求欧洲提升防务自主性的要求,同时能够在俄乌冲突持续发酵之际,进一步威慑俄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