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河北省沙河市,一个不起眼的手工玻璃作坊悄然诞生,历经45年风雨兼程,作坊变企业,从零散分布到抱团发展,一个现代化玻璃产业集群拔地而起,这座北方小城最终摘得“中国玻璃城”桂冠。沙河玻璃产业的发展历程,不仅是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壮大的缩影,更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写照。
近日,《证券日报》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了解沙河玻璃产业的变迁过程。从早期小平拉工艺艰难起步,到引入格法工艺走向正轨,再到全面迈入浮法生产的智能时代,沙河玻璃产业逐步走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推动了地方经济稳健增长。
在调研中,记者也了解到玻璃期货如何赋能产业。当地企业从谨慎对待到主动拥抱,灵活运用期货工具,破解“冬储玻璃”难题,促进沙河玻璃产业稳健发展。可以预期,未来随着期货市场工具更加丰富和服务质效持续提升,中国玻璃产业也将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沙河玻璃的创新蝶变
“世界玻璃看中国,中国玻璃看沙河。”这一美誉不仅是对沙河玻璃产业实力的认可,更是对其推动传统产业迭代升级成果的肯定。
在调研中,《证券日报》记者走进多家玻璃生产和加工企业,看到的是一座座无人化高温生产车间,一条条机械化加工流水线,在川流不息的拆装仓库中,虽无人协调指挥,一切却显得井然有序。
河北德金玻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金玻璃”)位于沙河市西杜村。记者走进这家公司的玻璃烧制中控室,看到三面偌大的屏幕中,有20多处远程监控画面。据介绍,三组监控人员分别对玻璃原材料的入炉、温度监控和烧制后的玻璃水进行实时监测,从原材料入炉到制成品的整体流程不需要人工干预,全部实现无人化操作。
“沙河玻璃产业发展初期是利用回收碎玻璃生产低端建筑玻璃,主要满足农村市场需求。2000年左右沙河有一两百个玻璃烧制烟囱,年产几千万吨,消耗全国一半的碎玻璃,是全国再生玻璃生产中心。”德金玻璃总经理樊建祥告诉记者,后来,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技术进行了升级,淘汰落后的小平拉工艺,逐步转向格法工艺等,实现“一窑两线”的规模化改进,提升效率并降低能耗,2000年后又全面引入浮法技术,产品迈向高端化,应用于汽车、电子等领域。
据樊建祥介绍,近两年,在绿色转型的背景下,沙河又淘汰了很多落后产能,并推广清洁能源、建设绿色工厂。同时,产业链也有所延伸,产业集群特征显现。他说:“这些都是沙河玻璃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成绩的体现,目前沙河玻璃年产量能占到全国总量的20%。”
如今,“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已成为沙河玻璃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词。河北正大玻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正大玻璃”)期货部负责人崔彰对记者表示,目前玻璃产业正在向高端产业链延伸,沙河已经建成河北省首条高端汽车玻璃基片智能生产线。同时,超薄玻璃、光伏基板等产品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推动新能源与电子信息产业的有效融合。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沙河已聚集600余家玻璃深加工企业,生产1000余种产品,形成从原片到终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成为国内最大的玻璃产业集散地之一。整体来看,沙河玻璃产业通过“技术升级+绿色转型”两轮驱动,提升产业链协同效率,强化高端产品竞争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夯实“中国玻璃城”的地位。
期货护航产业稳健发展
然而,转型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据了解,每年冬季,沙河玻璃产业通常面临生产企业连续生产、加工企业春节停工导致的“跌价、累库和回款难”三重压力。为应对三重压力,当地出现了生产企业降价销售、刺激贸易商采购的“冬储”模式。不过,一旦市场需求疲软,玻璃产业避险需求会更加强烈,贸易商将面临资金、库存压力,参与“冬储”意愿降低,反过来影响生产企业经营,“冬储”策略难见成效。
这种形势下,沙河玻璃企业探索出新的“冬储”模式,即利用期货工具解决产业难题。以目前作为期货“冬储”主力军的期现商为例,通过“买现货、抛期货”操作带动生产企业去库存,同时也让加工企业采购到更优惠的“冬储”玻璃,防控价格波动风险,实现了产业链协同发展。
“2023年底,玻璃期货价格出现升水机会,公司通过套期保值方式,规避后期出现的跌价风险,并利用交割增加了销售渠道,通过仓单销售回笼了资金。”正大玻璃副总经理庞溥军向记者介绍。
所谓期货套期保值,是指企业在期货市场上建立与现货市场相反的头寸,当现货价格发生不利变动时,通过期货市场的盈利来弥补现货市场的亏损,从而达到锁定利润的目的。玻璃期货于2012年在郑商所上市,经过多年培育,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在服务企业稳健经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玻璃期货能够反映市场对未来玻璃价格的预期,为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提供价格参考。”崔彰表示,玻璃企业可根据期货价格调整生产、销售和库存策略,合理安排生产计划,避免盲目生产或过度库存,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产业有序发展。
在望美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期货部负责人霍东凯看来,玻璃期货和期权等衍生品未推出前,玻璃企业只能被动承受风险,减产、囤货成为最主要手段。玻璃期货和期权上市后,企业风险管理能力有所提升,从最初的被动应对到上市初期的谨慎对待,再到后来的主动参与。如今,衍生品已经成为沙河玻璃产业管理风险不可或缺的工具。
“大手牵小手”协同发力
从调研情况来看,沙河地区玻璃产业集中度高,行业影响力大,期货、现货交易氛围浓厚,目前已形成了玻璃生产、贸易、加工企业协同套保、期现融合的良好局面。据庞溥军介绍,当前沙河参与期货套期保值的玻璃产能占比超80%。
记者了解到,玻璃生产企业积极开展套期保值,参与期货交割或仓单销售,或与期现商、风险管理子公司等开展合作套保,多途径、多形式利用期货市场管理生产经营风险。其中,部分套期保值经验较为成熟的生产企业发挥“大手拉小手”作用,带动下游企业利用期货工具管理生产经营风险。此外,郑商所玻璃、纯碱“产融基地”企业已与玻璃贸易商和深加工企业开展点价业务,帮助暂不具备直接参与期货市场条件的小微企业间接参与。
整体来看,沙河地区玻璃企业对期货市场的认知水平较高,且对于期货工具的风险规避功能、资源配置功能给予充分认可。庞溥军表示,未来公司将以期货、期权等衍生品为纽带,构建“价格管理—资金融通—技术升级”的闭环生态,推动产业从被动应对风险转向主动战略布局,同时持续深化产融合作,助力玻璃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跃迁。
郑商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未来将持续跟踪玻璃期货和期权市场运行情况,多措并举提升品种运行质量,持续深化产业培育力度,通过产业企业风险管理论坛、产业服务专项计划等方式,帮助企业正确认识和使用衍生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