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7月16日电随着暑假的到来,盛夏旅游市场正迎来强劲的复苏。数据显示,2025年暑期,全国预计接待游客3亿人次,文旅消费补贴达5.7亿元,旅游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
然而,与高涨的出游热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旅游保险渗透率长期徘徊在10%-20%之间,人均保费仅1.8元,不足美国的1/25。这一“剪刀差”背后,是游客安全保障的严重缺位,亟须行业从制度设计、科技赋能和公众意识三方面推动质变。
从“被动理赔”到“全周期守护”
旅途中,平安是第一位的。然而,由于安全意识淡薄,旅游风险保障的不足,近年来旅游安全事故频发,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面临着挑战。
数据显示,目前,县域景区保险覆盖率不足8%,高风险野景点伤亡占比达37%,由于保险缺位,这些景区面临着“事故高发—赔付不足—纠纷激增”的恶性循环。
旅游保险业通过其经济补偿和辅助管理职能,保障了广大游客及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免除其旅游和旅游经营的后顾之忧,使旅游者和旅游从业人员在旅游中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心情,从而有利于旅游服务工作的开展和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
当下,已涌现出不少以科技驱动的创新解决方案。例如:黄山景区通过“智慧投保码”极大地调动了游客的投保积极性,实现95%参保率;九寨沟景区还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2小时快速理赔;再如平安产险推出的“平安行·出行安全守护计划”,该计划打破保险仅提供事后赔付无法为客户提供即时救助的现状,建立了以“防、救、赔、用”四大功能为核心的新标准,用“7×24小时秒级响应”“15分钟内启动急速救援”“万元内当天赔付”“医疗服务全程护航”为用户提供行前风险预防、遇险急速救援、事后医疗护航全周期风险保障。此类产品通过技术穿透与场景细分,为游客提供“事前预警—事中救援—事后康复”的闭环保障,值得行业借鉴。
只有保险行业的创新,有助于游客和旅游经营者投保积极性的提高,旅游保险覆盖面才能扩大,从而增强整个社会的抵御风险的能力。
制度、技术与普惠三管齐下
针对如何破解“热旅游、冷保险”的难题,业内人士认为,可以从制度建设、技术运用以及加大旅游保险的普惠性三个角度来破解。
目前,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仅对旅行社从事旅游经营活动提出了必须投保责任保险的要求,对景区、住宿等方面并未作出明确要求。建议出台《旅游保险责任强制条例》,明确景区、交通、住宿三方投保义务与最低保额,建立“未投保不得售票”机制;统一责任险保额、覆盖场景及免赔条款,杜绝“有险无赔”。
其次,科技在赋能风险防控方面大有可为。可以推动气象、交通、景区客流等公共数据与保险系统互联,实现动态风控(如极端天气自动熔断);推广“平安行”类产品的“秒级响应”模式,提升救援效率。
最后,解决县域景区投保率低的问题,需要推动普惠金融下沉县域。例如,以中央转移支付+省级配套方式,设立县级景区“保险基金”(门票收入1%),为游客提供扫码即保的基础保障;鼓励保险公司开发“低费率、广覆盖”产品,如“平安行”基础版(12元/天起)适配大众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除行业提升服务外,游客也需树立风险防范意识,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做到“三查三确认”: 查旅行社资质、保单号、免责条款;确认保险覆盖行程全部风险场景(如高风险运动、老年群体等);在购买旅游保险时,建议优先选择全周期保障产品,并进行分层投保。除基础款,还可以叠加高原、潜水、越野等高风险项目的“专项运动险”,老年、慢性病患者选择含急性病责任的“银龄版”。
只有保险从“可选项”变为“必答题”,3亿游客的暑期才能真正成为安全之旅。行业需以制度为纲、科技为翼、普惠为基,而游客亦需主动筑牢保障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