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日一口气向多国发出威胁,告知美方将于8月1日起加征高额关税,但随后又迅速就加征期限“松口”。从美国4月宣布“对等关税”,大举向全球发动“关税战”,到不断更改加征关税期限,各方对于特朗普政府的反复无常已基本习以为常。
专家认为,各国已看清特朗普政府极限施压背后的虚张声势,看穿美国外交经贸政策的讹诈本质,更加坚定地在与美国打交道时维护自身核心利益。随着世界各国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特朗普政府的“不可预判”,美国在各国眼中也变得愈发“不可信任”,其国际信誉加速崩塌。
特朗普政府的套路被看穿
美国媒体总结,无论是关税谈判,还是乌克兰问题、伊核谈判等外交事务,世界逐渐摸清了特朗普政府政策反复背后的行为套路。
——极限施压。近日,特朗普政府一口气向23国和欧盟下了施加高额关税的“最后通牒”,其中既包括美国的西方盟友,也包括一些全球南方国家。美国智库国际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西纳·图西认为,特朗普惯行的“交易的艺术”是,先极限施压,试探他国底线,然后试图在最后一刻达成交易、谋求最大利益。
——议题捆绑。特朗普政府多次把关税谈判与防务安全等议题捆绑,向相关国家施加多重压力。比如,在向韩国领导人发出“关税威胁信”后,特朗普次日即批评韩国为驻韩美军支付的费用“非常少”。美国《外交事务》杂志说,在关税谈判中,特朗普政府往往附带许多与贸易无关的要求。
——肆意而为。美国媒体分析,特朗普政府制定政策时会依赖于“总统直觉”,肆意而为导致的政策混乱让外界难以琢磨。针对美国公布的所谓“对等关税”税率计算表遭到经贸专家质疑,美国克拉克大学名誉教授约翰·布朗说,这种根据个人意愿随意设定关税的做法“前所未见”。
特朗普政府的这些套路不仅体现在关税谈判上,还体现在外交事务中。在俄乌问题上,美国先是声称暂停对乌克兰部分军援,没过几天即宣布向乌提供大量“爱国者”导弹系统。在最新表态中,特朗普还把俄乌谈判与对俄关税捆绑,发出50天内达成停火协议的“最后通牒”,把以上套路用了个遍。
从“不可预判”到“不可信任”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必须变得更加不可预判。”首次竞选总统时,特朗普就曾这样描述其外交政策。特朗普政府并非是首个运用“不可预测性”策略的美国政府。越南战争期间美国领导人就提出所谓“疯子理论”,即试图令他国相信自己“不理性到什么都能做得出来”,迫使对方在恐惧中让步。
但国际政治学者普遍认为,这一理论很难成功,反而会令使用者的言行难以被信任。
政策反复无常让各国对美国的不信任感迅速上升,美国信誉大幅滑坡。特朗普政府所谓的“不可预测性”,正逐渐变为“不可信任、不可合作”。英国华威大学政治学研究员史蒂夫·邓恩说,越来越多国家正迅速认识到,特朗普政府不值得信任。
日本《读卖新闻》6月底公布的舆论调查显示,日本民众对美国的信任度降至22%,创下2000年以来最低纪录。民调机构尼拉数据公司5月发布的报告表明,美国在全球100个国家和地区的净正面形象值从2024年的“+22”降至“-5”。
美国塔夫茨大学教授丹尼尔·德雷兹纳认为,“不可预测性”导致特朗普政府为达成国际协议所做的大部分尝试都失败了,因为对方感到,即使达成协议也无法确保美国会遵守。
更多国家选择“硬刚”美国
专家认为,特朗普政府所谓“不可预测性”策略的背后,是其对外政策的讹诈本质和美国一贯的霸道霸凌。美国外交政治分析师大卫·罗特科普夫说,特朗普政府试图以“暴徒式的敲诈勒索”推动谈判、达到目的。
在看清美国政策的讹诈本质后,多国坚定维护自身利益,与美方正面交锋,据理力争。面对最新关税威胁,巴西卢拉政府“硬刚”美国,强硬发声批驳特朗普政府;日本在涉及本国核心利益的领域始终不肯让步,并暗示考虑以抛售美债作为谈判筹码,被英国《金融时报》称作对美发出“罕见的露齿威胁”。欧盟表示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维护自身利益,包括在必要时对等反制。
法国《世界报》评论,从军事外交领域的“最后通牒”到贸易领域的关税战,美国奉行的都是企图通过威胁和敲诈勒索达成目的,带来的结果就是信任崩塌。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的文章认为,特朗普政府的所作所为是在挑战自二战以来建立的国际秩序基石,所谓美国的领导力已荡然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