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博主的志向从来不仅仅是成为一个“网红”——红极一时却昙花一现,一座城市的志向,也从来不仅仅是成为“流量之王”“网红打卡地”——喧闹过,但“挥一挥衣袖”,没有留下什么云彩。
昨天,上海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推出《上海市关于支持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的若干举措》(以下简称“沪九条”),明确九条扶持政策,支持黄浦区、杨浦区建设在全球范围具有影响力、引领力的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集聚区。“沪九条”一经发布,立即在互联网内容创作者中引起热议,一大批知名创作者和MCN机构集体迁入杨浦区V聚场办公的消息更是令人关注。一时间,“到上海去”“到杨(黄)浦去”成为热词,刚搬入V聚场的著名沪语视频博主G僧东还在带大家参观新办公室的短视频中,自称“行走的‘沪九条’”。
“沪九条”到底有什么吸引力?或者,借用一句网络名台词:“上海到底有谁在啊?!”要想知道答案,不妨听听这些创作者怎么说。
“免申即享”,干货政策充满激励
“有一条‘每年最高给予1000万元奖励’,希望大家帮我多多点赞,等我拿到一千万,到时候给每一位点赞的股东分红。”G僧东在视频中的这段“求点赞”,虽然只是一句玩笑话,依然获得了许多网友的捧场,一大堆“点赞求分红的股东”火速赶到,不仅点赞,更要“一键三连”,把G僧东送上“领奖光荣榜”。
其实,这条政策的全文是:“对集聚区内功能健全、配套完善、成效显著的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全市集聚服务创作者和产业链企业比较突出的孵化器、产业园区,市级层面按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要求每年最高给予1000万元奖励”,显然并不是针对创作者个人的,但是,针对创作者个人和MCN机构的政策干货,同样也有很多。
全网累计播放量过亿的“滤镜粉碎机”UP主“人间指北毕老师”说,他和团队尤其关注第二、三条。他认为,第二条“举办系列高规格品牌活动。依托平台企业、行业协会,在集聚区内面向全球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者,举办全球创作者大会、创新创业大赛等具有广泛影响的品牌活动,打造行业高端交流交易平台,单个项目按照不超过项目总投资30%的比例,市级层面最高给予200万元资金支持”,可以让更多人看到IP的力量。有了好内容就不缺渠道和流量,也不缺商机和未来,关键是生产更多的好内容、让更多人看到好内容,IP的力量在其中就十分显著。同时,第三条提到的“激励优质内容创作……对讲好上海故事、中国故事且有较大影响力的,单项内容市级层面最高给予10万元奖励,并优先推荐‘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等国家级、市级和行业荣誉奖项申报”,又会反过来激励博主进一步做好IP。
科普账号“不刷题的吴姥姥”团队负责人任咪咪有着相同的看法。近几年来,“吴姥姥”获得了哔哩哔哩百大UP主等不少荣誉,这既是光荣,也让运营有了更多的口碑支撑,特别是杨浦区表示,包括推荐参评奖项等许多政策和服务都是“免申即享”,如果未来获得更多肯定,对于进一步去做好内容和创新商业模式都十分有利。“毕老师”也说,很多评选原先可能只局限于体制内,现在体制内外拉通拉齐,对于体制外的内容创作者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上海故事提升了信心,更是激励。
“群星璀璨”,将孕育更多好内容
信心,比黄金更珍贵,更何况,从原先的单打独斗到如今汇聚一处,有了共创共享的平台,这让创作者们格外憧憬——做“夜空中最亮的星”固然好,群星璀璨的星河却更加迷人。
任咪咪说,原先虽然平台也会举办UP主颁奖交流活动,但时间不长,还会按照账号类别进行分类,所以,很难跨界接触非科普类UP主。现在有了V聚场这样的载体,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两年前,她就在网信办举办的大V沙龙上认识了“上海小马哥”,但一直到上周在V聚场成为邻居,他们才开始讨论是不是可以来一次上海话科普的共创。未来,伴随着一大批创作者陆续搬家入驻,类似这样出人意料的跨界,或许将在V聚场的各个共享直播场景成为常态,而这,正是市区联手打造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集聚区所需要的,也是网友所喜闻乐见的。
创业不久的MCN机构漫卡互娱从广州来到上海,并将V聚场作为抢滩上海市场第一站,总经理助理王函雪谦虚地说,相比其他大V,他们的规模还不算很大,但是,未来希望能联动上下游企业,着力发展线下音乐游戏产业展会内容。三个月后,漫卡互娱将在上海举办MankaLive音游展,邀请国内外更多KOL达人参展、互动,还将增设游客体验和亲子互动内容,拓展音游受众。未来,还将利用机构优势,将更多音游领域的大V也吸引到上海,一起成为群星璀璨创作生态中的耀眼明星。
市区联手打造集聚区,将为创作者们带来更多闪耀星河的机会。以V聚场为例,作为一个高度集聚的空间载体,只是杨浦区打造集聚区的第一步,毕竟,4000平方米的面积相对创作者总数来说,还是“九牛一毛”,但杨浦区正在梳理在线文娱产业载体资源清单,并将做好接续政策储备,以V聚场、大学路步行街、在建中的哔哩哔哩新世代产业园和杨浦全域这样一个梯度结构,打造“一楼一街一园一区”的互联网内容产业“核爆点”示范区。
同时,不止于政策中提到的免租、补贴和奖励等经济支撑,政府部门也将营造生态、创造机遇等,而这样良好的生态环境,又将撬动更多市场资金,成为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的“活水”。
“真金白银”,更有融资创新支持
“好的内容,无论是引进还是输出,都需要资金投入,‘沪九条’完善金融要素支撑,积极推进版权质押等融资方式创新,无疑是利好消息。”MCN机构知外文化创始人汪丽娜说。
读大学时,汪丽娜在起点网站上写小说。毕业后,她在知乎上发现了商机,由此创办了知外文化,主要业务是帮助品牌在知乎上投放内容,目前独家签约知识创作者1400位,细分品类涉及家电数码科技AI赛道。
“隔行如隔山,做文案的不懂金融,我们最需要的就是金融科普。”BANG Media创始人杨勇实话实说,但有一点他很明白,“沪九条”不但拿出了“真金白银”,更有金融创新大力支持互联网优质内容生产。
2015年,杨勇辞去了公务员工作,一个人下海创业,不久就创办了BANG Media(上海帮)。迄今,国内十多个城市都有了分支机构,主要运营公众号和视频内容,将来还要走向更多城市,他从来也没想到MCN机构也能得到政府真金白银的支持,如今机会来了。
那么,金融要素支撑如何完善?“沪九条”第四条说得明明白白:推进设立相关专项基金,重点支持互联网优质内容产业链企业发展壮大,服务创作者创新创业。依托文创特色支行,为创作者和产业链企业设立贷款绿色通道,提供政策性优惠担保,并对银行贷款给予不超过同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50%的贴息支持,积极推进版权质押等融资方式创新。
“这‘50%’应该是力度蛮大的,还有版权质押,听说过没用过,非常期待金融专家来为我们科普,让大家都能用好金融工具。”杨勇说。
“雪中送炭”,健全产业配套服务
网络大V行者小默默,大名王墨缘,他和妻子一起运营公众号。
“沪九条”第五条说,要健全产业配套服务,其中,支持集聚区发布资源共享清单、提供场景使用费补贴,单个主体每年综合补贴额度最高50万元。“对于众多初创者,这简直就是雪中送炭!”王墨缘说。
这么感慨,事出有因。王墨缘能一心一意运行公众号,是因为有妻子帮忙。妻子帮他拍视频,拍好了还负责剪辑,最后,他只管一键发布。更重要的是,妻子有工作收入,他没有“财务危机”,只管专心创作。问题是,像他这么幸运的创作者并非多数,那些刚刚起步,有意愿也有能力生产优质内容的创作者或创业企业,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低门槛的创业环境、有力的政策支持,能让他们轻装上阵。
因此,“沪九条”在王墨缘眼里,就是为互联网优质内容生产者“雪中送炭”。无论是支持集聚区相关办公场所为入驻的创作者、创业企业提供相关优惠政策,鼓励集聚区建设文化人才之家,支持创作者优先入住并给予相关支持;还是鼓励平台企业围绕集聚区建设,提供流量扶持、资金奖励、配套服务政策,建强产业链生态,每一样都有含金量。
对此,MCN机构上海迈竞数字营销总经理游婷也深有同感。迈竞有员工200多人,为美妆个护、母婴服饰、医疗健康、科技金融等领域的数百家知名品牌提供数字整合营销服务,聚合了不少美妆博主、科技达人。10余年来,企业在成长,但成本支出的增长也不是小数字。“沪九条”让游婷看见了开源节流的可能。
“‘沪九条’的配套措施诚意满满,无论是创作者还是MCN机构,都能心无旁骛轻装上阵,拿出更好的作品,讲好这座城市的故事。”王墨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