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7月16日电 7月15日,由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上海总部与上海市基金同业公会联合主办的“资本市场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沪举行。本次研讨会以“优供给、强产品、促生态”为主题,汇聚基金公司、资管机构、指数编制机构等业内人士,围绕指数化投资的高质量发展展开深度交流。

近年来,指数基金已进入规模与品类双升的快车道,投资者结构也日趋多元。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公募被动权益基金规模已突破3.5万亿元,连续两个季度超过主动权益基金;产品图谱持续完善,已形成覆盖行业主题、Smart Beta策略、跨境市场、商品及债券指数的丰富工具库。与此同时,保险、年金、银行理财子等机构投资者对被动工具(尤其是ETF)的配置需求稳步提升,成为推动行业增长的重要力量。
政策层面的支持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心剂。2024年新“国九条”出台后,一系列配套文件密集落地,为指数化投资筑牢制度基石。研讨会上,权益类与固收类指数机构代表分别分享了行业动态,其中策略指数的成长韧性与潜力尤为突出。
中经社上海总部金融指数部研发主管周子涵表示,策略指数是唯一连续三年实现“新发指数产品化率”与“挂钩产品指数数量”双增长的品类。“尽管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但其潜力不容忽视。当前A股市场策略指数产品占比不足5%,远低于成熟市场25%的水平。”
周子涵认为,随着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深化,策略指数及其产品的增量空间显著,既能满足投资者对风险分散工具的升级需求,也为基金公司提供了差异化竞争的战略方向。
不过,ETF行业在快速发展中也面临多重挑战,成为研讨会上的热议焦点。从行业内部竞争来看,多位公募从业人士表示,产品结构存在同质化竞争的现象。这不仅加剧了相关投资领域的竞争激烈程度,也让投资者在选择时面临困惑。而与同质化相伴而生的,是流动性方面的潜在风险。当热门赛道的风口褪去,部分ETF可能面临流动性压力,若二级市场缺乏做市商的有效支撑,一二级市场的套利机制便可能被持续利用,进而导致产品规模不断萎缩。
从行业长远发展的视角审视,生态体系的完善仍有持续提升空间。业内人士认为,ETF做市机制正处于逐步建立制度保障的阶段,当前更多依赖基金公司内部协调;衍生品配套虽有股指期货、期权,但产品多样性仍需进一步拓展,以促进指数延伸策略的开发;加之运营成本高企与后发产品的发展挑战,这些都构成了行业持续发展中需重点应对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