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南都记者从教育部新闻通气会上获悉,自今年1月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正式施行以来,今年首批毕业的2100多名专项试点硕士中,已有67人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
会议现场,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郝彤亮重点介绍了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三年以来的相关情况。截至目前,已建设了3批共40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4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支持高校、企业、国家实验室成立“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
郝彤亮介绍,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推进。自2022年正式启动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以来,目前已在推动培养体系重构、流程再造、能力重塑、评价重建,强化校企接续培养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到2030年,计划推动超半数工程硕博士培养单位自主建设卓越工程师学院,将学院在读研究生占全国工程硕博士在校生比例,由目前的近4%提升至20%。
培养流程上,构建了校企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共同选题、共享成果,师资互通、课程打通、平台融通、政策畅通的“四共”“四通”新机制。
核心能力培养方面,通过建课程、抓导师、选课题、强实践进行。围绕行业“卡脖子”技术难题,企业向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提供5100多个来自产业一线的研究课题,作为工程硕博士开展科研和学位论文选题的主要来源;而校企联合建成的300多个工程师技术中心,则为工程硕博士在真实环境中开展科研创造有利条件。
与此同时,工程硕博士学位评价标准实现重建。法律层面,今年1月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正式施行,将实践成果与学位论文并列,都可以作为硕博士申请学位答辩的基本内容。制度层面,发布工程硕博士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的基本要求,打破“唯论文”评价壁垒,明确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的具体形式、流程标准。
如何推动卓越工程师培养组织体系的机制化建设?郝彤亮表示,下半年教育部将正式发布《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并根据标准要求,试点启动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认证工作,完善工程硕博士产教融合培养机制,引领带动更多单位自主建设卓工学院,建立多级联动、开放共享的产教融合培养新体系。同时,高质量推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4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建设,推动人才培养更好服务区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对于实现常态化的产教融合培养模式,郝彤亮强调,加大培养改革的推广力度,让产教融合培养从小范围的试点探索,转变为人才培养大范围的共识行动。培养改革不仅要向所有工程硕博士推广,同时要向全部67个专业学位类别和本科教育推广。要找准各领域产教融合培养结合点,创新联合培养机制,构建分类培养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精准对接;要从数万名专项试点工程硕博士培养,逐步辐射数百万名工科本科生培养,引领工程教育变革。
南都记者在通气会现场获悉,在校企共同努力下,首届专项试点工程硕士整体实现高质量就业——首届专项试点2100多名工程硕士毕业去向落实率92%,其中留在本企就业的29%,留在本领域其他企业的42%,合计留企率71%。
此外,教育部还组织有关高校联合企业,聚焦培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研制工作指南,汇总发布《工程硕博士培养标准汇编(第二卷)》,3年来举办了4期校企导师研修班,培训校企导师2000余人;围绕行业“卡脖子”技术难题,企业向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提供5100多个来自产业一线的研究课题,作为工程硕博士开展科研和学位论文选题的主要来源;校企联合建成300多个工程师技术中心,为工程硕博士在真实环境中开展科研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