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2025新能源智能汽车新质发展论坛在吉林长春举行。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在发言中表示,AI已成为智能汽车产业变革的核心引擎,不仅重塑产品定义与产业生态,更推动全球汽车竞争进入“AI驱动”的新阶段。中国需在AI技术落地、生态构建等层面持续突破,方能巩固智能化先发优势。

AI重塑产业根基:从硬件主导到“AI+”全链条革新
汽车产业的价值构成正经历颠覆性重构,AI技术成为推动这一变革的核心力量。数据显示,传统燃油车时代机械硬件占整车成本的70%,如今这一比例已降至50%以下,预计未来几年将跌破30%;与之相对,电子化硬件成本占比持续攀升,2030年将达到70%,而这部分成本的竞争力核心正是AI技术的深度渗透。
“过去企业比拼机械制造能力,现在则要看在70%的电子化领域能否建立AI优势。”张永伟指出,软件与AI的融合正重新定义汽车产品——消费者购车决策中,“智能化”权重已达54%,仅次于成本因素(60%),这意味着企业必须将AI能力转化为产品竞争力,既要实现高性价比,又要通过AI赋能提升用户体验。
从技术应用来看,AI在智能汽车领域的渗透呈现三级进阶。张永伟表示,第一阶段,企业将AI作为工具优化研发与管理流程,例如通过AI算法提升设计效率、优化供应链;第二阶段,AI从工具升级为产品核心,催生具备自我学习、自我认知能力的“AI汽车”智能终端,与传统智能汽车形成代际差异;第三阶段,企业自身进化为“AI原生企业”,基于底层算法与数据能力开发多元化产品,如特斯拉不仅生产智能汽车,还布局具身机器人等AI产品,实现跨领域扩张。
这一演进路径推动汽车产业从“机械硬件主导”转向“AI+电子+软件”的融合生态,而中国在终端应用层面已展现优势:L2级辅助驾驶渗透率超50%,泊车等AI辅助技术在中高端车型中渗透率超20%,大量智驾企业与整车厂深度绑定,形成“技术-产品”快速落地的闭环。
AI生态构建:跨界融合与全球化挑战并存
AI技术的特性决定了智能汽车产业必须打破传统边界,通过跨界协同构建生态竞争力。张永伟提出,汽车产业“三纵三横”框架中,“三横”(软件、芯片、数据、模型、网络等)均来自汽车产业之外,其与“三纵”(汽车自身产业链)的融合,正是中国AI生态的活力源泉。
在合作模式上,“结对子”成为AI技术落地的关键路径。华为、Momenta、元戎等科技企业与整车厂从研发阶段深度绑定,既解决了整车企业的AI技术短板,又为科技企业提供了资金、数据与上车场景,帮助其跨越商业化“死亡谷”。这种模式类似欧洲、日本车企在技术变革期的战略联盟,正在中国智能汽车领域快速普及。
同时,AI生态需要更开放的跨界链接。在云端,汽车企业需与算力、算法服务商无缝协同,当前行业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特斯拉年算力增速领先,国内头部车企如吉利也在加速布局万卡级算力集群;在座舱与智驾系统层面,需导入互联网生态资源,将支付、娱乐等应用与AI交互深度融合。张永伟强调:“中国不缺优质技术生态,缺的是能快速整合资源的‘集成者’,这是AI竞争力内化的关键。”
AI赋能的智能化出海成为新机遇。中国L2级-L3级智能车型装载率较全球平均水平领先近20%,为AI技术全球化提供了载体,但挑战同样显著:海外市场对网络安全、数据隐私的合规要求更高,美国已对部分国家封闭操作系统开源权限,倒逼中国企业加快自主可控AI操作系统的研发与装车进程。
此外,AI技术的通用性为跨产业赋能创造可能。智能汽车与机器人、低空飞行器、智能船舶等领域在电池、电机、感知技术上高度同源,汽车产业的规模化能力可帮助这些新质产业快速降低成本,实现AI技术的跨领域价值释放。
张永伟总结道,AI不仅是智能汽车的技术核心,更是推动产业重构的“新质生产力”。中国需在巩固终端优势的基础上,补齐AI芯片、操作系统等核心短板,通过跨界融合构建生态壁垒,方能在全球智能汽车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