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7月15日电(李一帆)国家电影局近日发布了2025年上半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数据。今年上半年,中国电影票房达292.31亿元,观影人次为6.41亿,同比分别增长22.91%和16.89%,国产影片票房占比91.2%。整体来看,292.31亿元的半年度票房远超过去五年,逼近2018年和2019年峰值。但从其背后的票房结构来看,仍有一些变化值得关注。
“档期依赖症”加剧,票房破5亿元电影数量创12年新低
上半年国内电影市场票房再创佳绩,主要得益于《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爆火——以154.46亿元的票房成绩领跑,贡献了大盘票房的52.8%,市场集中度相比往年进一步加剧。
今年上半年,国内电影市场票房严重依赖以《哪吒之魔童闹海》为代表的春节档电影。上半年国内仅有5部电影票房过5亿元,分别为《哪吒之魔童闹海》《唐探1900》《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熊出没·重启未来》和《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数量创下2014年以来的新低。并且,这5部电影均为春节档电影。
从月度票房来看,2月(春节档主要档期)单月票房160.9亿元,刷新历史纪录,但后续清明档、五一档票房低迷,3至6月连续4个月票房不足20亿元,单月均为近三年最低。作为暑期档开局的6月票房更仅为19.1亿元,创十年新低。
上半年中国和北美地区电影票房相近,中国票房为292.31亿元,北美地区为294亿元。但国内单日票房低于5000万元的天数为92天,超过50%,北美地区仅为38天;国内市场单日票房低于2000万元的天数多达26天,北美为0天,相比国内市场分布明显较为平均。
有业内人士认为,国内影片过于依赖热门档期票房背后,原因之一是当前商业大片对影片内容与质量的不自信。当影片内容与质量不足以支撑其在非热门档期脱颖而出、产生“长尾效应”时,片方则会倾向于跟随潮流扎堆热门档期,寄希望于档期本身的高流量带动票房。
热门档期又极度依赖头部影片的原因是排片资源的分配不均,“国内排片资源集中化现象很明显,呈现明显的”二八定律“,每年上映的大量影片中,只有少数影片获得了市场上较高的排片率,进而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票房成绩——排名前20%的影片累计取得了全部票房的80%。”某业内人士认为。
例如暑期档电影《酱园弄·悬案》在6月21日上映,当天全国排片率高达38.3%,当日票房占比60.4%。随后6天,尽管其上座率一度跌至2%,场均人次仅为3人,票房不及预期,但排片率始终保持在35%以上。直至热门动画《名侦探柯南:独眼的残像》上映后,《酱园弄·悬案》的排片率才下调至24.8%,低于前者2个百分点,但其单日票房不足《名侦探柯南:独眼的残像》的30%。
上述人士认为,这种强势的排片会挤压一部分优质电影的票房,就像此前好莱坞电影受追捧的时候,极端情况下一部电影排片能达到70%以上,国家层面应当完善法律监管,加强对院线排片行为的监督,合理分配排片资源,保障多元化的电影创作市场。其举例称,“很多国家甚至对排片要求做了法律规定,比如法国为了限制发行方借助对院线的控制所形成的放映垄断,要求每周电影公司在自有院线中排片率不得超过30%,同一地区的院线排片量不得超过25%,但国内目前没有这方面的规定”。
但也有院线相关人士认为,归根结底影片质量才是影响票房的关键,“排片对票房的影响大约5%-10%左右”。例如,清明档首日,《向阳·花》《不说话的爱》等头部演员主演的电影上映,排片率均占到20%以上,但两者票房占比却分别为20.6%和14.4%,而上映已经两个多月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却以8.7%的排片拿下17.9%的票房占比。
上座率仅为7.2%,排影场次空场率达四成
2025年上半年,票房过亿元的影片共25部,相比2024年的37部,同比减少约30%;中小体量(票房1000万元至1亿元)电影多达42部,连续3年增长,但合计票房贡献不足7%,反而呈现下滑趋势。
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2025上半年,营业影院数量超1.3万家,创历史新高,但营业场次数创下近三年新低,仅为6084万场。
从观影人次来看,上半年观影人次仅有6.69亿,上座率仅7.2%。而2014年至2019年,这一数字均保持在10%以上。尤其在2015年,观影人次超12.59亿,上座率为17.4%,2019年,观影人次17.28亿,上座率为10.9%。
今年1-2月春节档期间场均人数较多,均在10人以上,但3-6月场均人次仅2-4人,同比2024年跌幅分别为35%、49%、40%和7%。
由于上座率较低,为节省成本,影院进一步将重心聚焦在热门档期,开始减少工作日时段以及部分影厅排映,上半年单影院平均放映场次4671场,同比减少889场,排影场次空场率高达四成,单场10人以上场次不足两成,场次供应过剩,观影需求不足。
对比全国超1.3万家的电影院以及超8万块的银幕数量,观众流失带来的直接问题便是增长乏力以及行业下行。
“以当前国内电影院的体量,电影院的盈亏平衡点大约在800亿元票房,减去影院销售食品、纪念品的收入,大约在600亿元至700亿元,而电影院正常上座率应该在12%到15%之间,现在远远达不到。电影院为了维系生存,就会把排片集中在少量几部可能赚钱的影片上,反过来又会挤压非商业大片的生存空间。我们应当做一些调整,把上座率保持在10%以上,市场才能进入良性的循环。”导演黄建新说。
业内人士认为,冷门档期的“片荒”逐渐让观众养成了只在特定时间观影的习惯,非热门时段即便有优质电影出现,但由于观众观影习惯已经固化,这种时间段的观影需求很难被激发。影院上座率低下导致影院的放映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既造成了资源浪费,也给影院经营带来巨大压力。
年轻用户流失,女性观众数量占比超60%
从观影人群来看,2025年上半年呈现出年轻用户、男性用户进一步流失的现象。
一方面,年轻用户流失较多。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上半年每月25岁以下用户占比继续减少,平均占比15.9%。对比往年,2024年25岁以下用户占比为21%,2023年为24%,2020-2022年均为40%左右,2020年之前更高达40%左右,可见近两年年轻用户流失之迅速。
在上半年票房破亿元的25部影片中,仅有《时间之子》这一部电影25岁以下观众占比超过30%,为34.6%;多达13部电影低于15.9%的平均值,占比超过50%。
另一方面,女性观众依然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尤其在1月、2月春节档,女性观众数量占比均超过60%,贡献突出。
5月份后,随着进口大片数量增多,男性观众逐渐进场。但即便如此,女性用户单月占比也均超过50%。上半年票房过亿元的电影中,仅《猎金·游戏》《美国队长4》《F1:狂飙飞车》《碟中谍8:最终清算》《雷霆特工队》等5部电影男性观众占比超50%,均为动作、犯罪类影片。
年轻用户与男性用户的流失,也造成了影视制作方为追求更多受众,推出被认为更有市场保障的商业片或特定类型电影,而忽略或不敢尝试其他电影类型的培育和探索,削弱了电影艺术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创新性,减少了电影市场的更多可能。
截至目前,暑期档(6月1日至8月31日)已经过半,电影市场仍未见到明显起色,《酱园弄·悬案》《聊斋:兰若寺》《侏罗纪世界:重生》《恶意》《无名之辈:否极泰来》等热门影片表现均不及预期,尚未上映的《你行!你上!》《长安的荔枝》《731》《东极岛》等电影成为今年暑期档能否成功翻盘的关键。
不过,仍有业内人士对暑期档及下半年市场保持乐观态度。中航证券分析师认为,目前多地已发放电影消费券拉动电影市场,票房修复仍有空间。7月9日至10日,浙江、湖北、广西三地相继启动电影消费券发放计划,包括直接补贴、购票返券、文旅联动观影套餐等多种“玩法”,构建地方版“观影+消费”补贴体系,有望推动影院客流恢复与产业链多元增收。
同时,该分析师认为,暑期档票价有所回落,平均票价将降至39.4元,或将拉动购票意愿,“电影票价策略持续引流,若内容供给持续增强,叠加暑期亲子游、周边消费链条活跃,有望进一步带动观影人次回暖,构成票房持续增长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