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南京7月15日电(记者沈寅飞)15日,国家能源集团江苏常州公司二期扩建工程3号机组完成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营,较计划时间提前了44天。二期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该公司年发电量将达到160亿千瓦时,约占常州市全社会用电量的四分之一,对优化区域能源结构、提高电力保供调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据介绍,作为江苏省“十四五”先立后改首批重点项目,该机组锚定新一代煤电关键性指标,着力创新并集成应用行业先进技术,呈现“安全、高效、灵活、清洁、低碳、智能”的特点。
那么,本次投产的3号机组中究竟蕴藏着哪些“黑科技”呢?
“3号机组对标新一代煤电技术特征,在国内首次应用了全国产核电iDCS控制系统、首次使用了百万机组高效供热柔性回热技术、首次集成了‘多路分仓+储能粉仓’技术、首次实现了百万机组全工况自适应启停、首次运用了‘耦合热泵回收闭冷水废热’技术、首次使用了机组全生命周期实时健康评估技术,实现了‘六个首次’的创新集成。”国家能源集团江苏常州公司董事长左克祥如是说。
以在3号机组应用的全国产核电iDCS控制系统为例,它实现了芯片100%国产化、软件100%国产化、关键核心知识产权100%自主可控的“三个百分百”重大突破,搭建主动防御、边界防护、集中监管的全方位安全架构,支持不少于35种智能计算、65种数据分析方法和20种主流机器学习算法,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关键核心技术国产化进程。
事实上,近年来随着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的不断提升,对火力发电的宽负荷调节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记者了解到,本次投产的3号机组在这方面还有着特殊的“本领”。
左克祥介绍,3号机组首次使用百万机组高效供热柔性回热技术,首创主蒸汽抽汽与汽电双驱协同调控机制,集成烟气再循环智能切换与辅机单双列协同运行模式,重构热能分配路径,在超低负荷工况下,提升主再气温各超过50℃,解决低负荷欠温重大难题,仅此一项就可节煤6.0克/千瓦时以上、降低厂用电率约2个百分点。
首次集成“多路分仓+储能粉仓”技术,将原来以小时计的切换煤种时间缩短至分钟级、以分钟计的制粉时间缩短至秒级供粉,有效破解燃料供给与负荷需求动态匹配难题,在提高机组响应电网需求能力的同时,大大增加机组掺配掺烧的灵活性,实现了机组升降负荷速率水平的同类领先。
首次实现百万机组全工况自适应启停,通过完善自动启停系统与主控系统的全程控制接口、采用给水全程自动控制和辅机自动控制等新技术和优化机组自启停过程中的3个大断点,实现了不同状态下的全过程综合管理与控制,在减少人工操作的前提下,有效提高了机组状态切换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首次运用“耦合热泵回收闭冷水废热”技术,从空预器入口高温烟气开始,逐级回收烟气余热及引风机温升,并利用空预器出口烟气进行水温加热,实现了闭冷水废热的高效回收利用,降低了机组供电煤耗,开辟了余热利用新路径。
首次使用机组全生命周期实时健康评估技术,融合数字孪生与工业互联网技术,实现对关键敏感部位的全“场”信息监测,解决变工况下关键部件性能退化难预测的难题,并开发了故障机理与数据驱动相结合的辅机故障诊断与健康状态评估建模技术,构建起了故障预警-诊断-健康评估一体化智能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