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高效协同,更加注重产业更新,更加注重人海和谐,更加注重合作共赢。
据悉,2024年全国海洋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元,海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约占全球1/3,船舶和海工装备市场份额占全球50%以上,全球18种主要船型中有14种新接订单居世界首位,海水产品产量连续多年全球第一,海洋成为名副其实的“蓝色粮仓”,走上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
作为海洋经济大省——山东省,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8011.8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7.1%,稳居全国第二位。正在与南方的广东省形成角逐之势,挺进深蓝。
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崔凤祥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此次会议提出5个“更加注重”,是新发展理念在海洋领域的重要体现,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念上的支撑。
中国海洋经济成就瞩目
《中国经营报》:你如何看待此次会议中提出的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崔凤祥:此次提出的这5个“更加注重”是我们新发展理念在海洋领域的体现,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念上的支撑。这5个“更加注重”,是结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提出的要求。海洋经济的开发和利用比陆地资源的开发难度大,海洋经济要发展,一定要有强有力的创新驱动和科技支撑,否则我们就无法向海洋进军。
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来说,中央提出的目标很明确,要以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为海洋经济发展赋能。从顶层设计上来说,还是要加强海洋基础科技的研究和创新。从政策上来说,要引导和加大科技创新资源的投入,如基础性创新资源、创新平台的建设。从产业政策来说,传统产业要实施产业升级、更新,而新兴产业方面则更加注重培育力度。包括在这些新兴领域中打破常规审批手段或支持政策。例如在海洋生物医药方面,按照我们现有的生物医药审批流程,海洋生物医药能通过审批的不是太多。应该针对其产业特点制定相应的审批流程。
当前,海洋经济中的传统领域,例如渔业、造船等,已经属于相对充分竞争领域了,社会资本进入并不鲜见。但是对于风险比较高,如海洋生物医药、新型装备等新兴行业而言,因为其不可控的因素较多,未知风险较高,所以社会资本进入的并不多。在这方面,目前主要是央、国企在承担,例如山东省近几年在投资和建设的养殖平台、养殖工船等,这种探索短时间内难以实现较大的经济效益,但是作为未来的一种产业模式,又必须去探索,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积极进入,这样才能更好地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
《中国经营报》:全球范围来说,中国的海洋经济发展目前处于何种地位?
崔凤祥:就海洋资源开发而言,既包括海洋渔业等传统行业,也包括海工装备制造业、海洋矿物质资源开发和利用等新兴行业,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的海洋开发历程虽然相对较短,尤其是大规模的海洋开发利用是在改革开放后,而大踏步地追赶,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逐步推动陆海统筹、深远海开发和利用,虽然起步晚,但在很多领域已经实现了弯道超车。以造船业为例,三大指标过去的排名是韩、日、中,而现在是中、韩、日。
山东海洋经济走在全国前列
《中国经营报》:从国内而言,山东发展海洋经济的优势是什么?
崔凤祥:山东是全国最早开展海洋开发利用的省份,所以发展基础较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海上山东”建设的理念被提出,至今山东的海洋经济发展,无论是从规模还是从质量上来说,产业基础非常雄厚,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山东毗邻海域面积15.86万平方公里,与陆域面积相当,海岸线约占全国的1/6,海洋资源丰度指数居全国前列;在区位条件方面,山东地处“一带一路”交汇区域和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心地带,是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重要节点;在产业上,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连续5年居全国首位,海洋渔业、海洋矿业、海洋化工等7个产业增加值位居全国第一;在科研人才方面,住鲁海洋界院士22人,约占全国的1/3,拥有海洋领域唯一的国家实验室崂山实验室,21项海洋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数量居全国第一。
在港口资源方面,按省级的海洋港口吞吐量来说,山东的运输能力是全国第一。而在海洋文旅方面,其游客数量也非常庞大。在新兴产业方面,因为开发较早,所以在深海油气开发、海工装备制造等方面也是全国领先。
《中国经营报》:山东发展海洋经济的短板是什么?
崔凤祥:从海洋开发的角度而言,山东未来可能会面临一定的深远海开发空间受限的制约。但可以通过建设离岸的深远海开发基地来拓展发展空间。而在传统产业发展方面,例如水产养殖,在省内则呈现同质化竞争。当然这与维度、水域、技术等密不可分。此次中央会议提出更加注重高效协同,青岛都市圈应建立起协调机制,力争实现错位竞争。
从产业结构而言,虽然我们正在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但是传统产业占比仍然较高,虽然新能源、海水淡化、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多个指标在全国已经数一数二,但是总的体量还较小,对整个经济的拉动效果还不明显,但这也符合产业发展规律,需要有一个过程。下一步还是要按照这5个“更加注重”的要求,特别是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和高效协同来推动海洋产业的升级更新与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