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兵
中国实体龙头企业应该带动全产业链良性互动,共同提质、降本、增效,重视契约,诚信经营,为营造中国实体企业经营大环境起引领作用。中国实体供应链全球闻名,实力和快速响应能力有目共睹,但需团结一致,共赢、共创新、共同克服困难,在当今全球经济大环境下,共谋发展。全球商贸的压力传导,也是脱胎换骨、锐意进取、冲出重围的机遇,中国实体企业应该利用好这个契机,龙头企业带领全产业链抱团取暖,优质、诚信、创新和提升整体行业水准而坚韧奋进。
当前,不少产业链的困境根源在于三个方面。一是资金链传导梗阻。龙头企业通过金融公司延长账期,约定月结60天,到期却转嫁到第三方金融公司,被继续延后180天及以上,导致中小企业(供应商)被迫承担额外的融资成本。有企业主反映,年化10%左右的融资成本比较普遍。二是质量恶性循环。供应商因利润压缩,导致原材料合格率下降,产品返修率提升,最终还是消费者买单,导致整个社会对产品质量的担忧和不信任。三是创新生态破坏。研发投入占比原本就不高,而今普遍偏低。一个健康的产业链,一定是有研发投入比值标准的,通常行业在5%—8%之间。没有研发投入,后续乏力,整个产业链就会进入越来越低端化内卷。
中国龙头企业应该主动引领转型,建议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供应链金融优化。月结到期即付现金,少一些套路,多一些及时周转。对于资金周转困难的供应商,如有能力,还可以进行订单融资模式的帮助。基于龙头企业信用,为下游供应商提供T+15结算的免息担保服务。如果能建立区块链票据池,实现应付账款拆分流转,相互抵消机制,降低中小企业贴现成本,那就是锦上添花的务实做法。二是质量协同体系。实施联合工艺检测实验室,龙头企业开放检测设备,供应商参与共性技术研发,推行质量成本共担,设立专项基金补偿供应商质量改进投入。对于跨实验室检测报告,建立信任制度,惩戒及排除业内没有公信力的检测公司,甚至检测工程师个人的征信系统。三是数字化赋能。搭建产业云平台,共享生产计划与库存数据,降低供应链库存,开发AR远程验厂系统,减少中间环节验货成本。同时,对于过程中弄虚作假和贪污腐败等行为,均建立共享告知和依法依规查处机制,让信用不好的个人和企业被逐渐淘汰出产业链。
龙头企业行动起来了,那么,国家职能部门必须有所作为,进行政策支持,具体可从三个方面展开:将供应链健康度纳入龙头企业ESG评价体系;对采用缩短账期模式的企业给予增值税留抵退税奖励;建立产业链创新联合体税收优惠机制。好消息是,《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已经于2024年10月18日国务院第43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自2025年6月1日起施行。希望这个条例能很好地得到落实,真正从政策层面引导产业链健康发展。
当产业链每个环节都成为价值创造的参与者,而非成本转嫁的对象时,中国实体经济的韧性将实现质的飞跃。这需要头部企业以“产业公地”思维,重构竞争逻辑,用技术赋能代替零和博弈,产业链共同体本质是价值分配革命。更需政策精准构建“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满”的共生机制。当头部企业将技术溢出、金融资源、市场通道转化为中小企业可量化的增长动能时,最终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健康发展格局。
在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中国实体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头部企业作为产业链的“链主”,肩负着引领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构建良性生态的重要使命。
本版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