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国家医保局发布的《2024年全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成效显著。2024年,国家医保局已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了第十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以下简称“集采”),涉及62种药品。自2018年首次开展集采以来,截至目前,共435种药品被纳入集采。
多位医药行业专家在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表示:“集采政策持续推进、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是必然趋势,其常态化让传统药企靠简单扩张获利的时代终结,行业正经历深度的结构性调整。”
这场已经持续7年的集采正重塑着中国医药产业格局,当前行业展开以效率提升、精益求精、创新为本、“出海”发展为特征的升级,以应对集采常态化下传统药企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发展重塑:
从规模扩张到精益生存
集采通过“以价换量”机制,显著压缩了药品流通环节的价格水分。集采常态化推进,倒逼传统药企加速构建覆盖“采购—生产—供应链—研发”的全产业链精益管理体系。
头豹研究院医疗行业分析师吕佳睿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竞争加剧下传统药企可优化成本,向原料药制剂一体化转型,通过自产原料药、自动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部分企业可将单品种成本压缩至行业均值的60%以下。”
记者在调研时也了解到,降本增效成为药企保障利润的核心战略。众多药企从产业链各个环节入手,构建起全面的成本管控体系。
在采购环节,江苏吉贝尔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制定《采购管理制度》等内控体系,保障采购规范与成本可控。
在生产环节,健康元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将AI(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应用于生产,其海滨工厂借助KUKA机器人与全自动生产线实现高度自动化,既提升效率又降低安全风险。
在供应链管理环节,广西柳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华为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合作,通过AI天筹求解器在智能装载、智慧出入库等场景创新应用,推动供应链降本增效。
在研发环节,博瑞生物医药(苏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瑞医药”)则着力平衡降本增效与研发投入。2024年,公司创新药及吸入制剂研发投入占总研发投入的62.78%,同比大增77.37%。公司董事会秘书丁楠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为应对高投入,公司通过优化生产工艺、精简运营流程降本。未来,公司还将持续完善预算管理、推进规模化生产、整合供应链,多举措深化降本增效。”
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集采常态化推动传统药企从“规模扩张”转向“精益生存”,这并非短期应对之策,而是关乎长远发展的战略选择。
创新突围:
从仿制依赖到创新驱动
长期以来,相较于价格高昂的原研药,仿制药被市场贴上了“低价”标签。在集采常态化下,传统药企普遍认为应加大创新药及高壁垒仿制药的研发以实现转型。
一方面,创新是发展的底气。有传统药企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坦言,只有创新才有独家知识产权,在参与医保谈判时更有“话语权”。另一方面,创新意味着更高利润回报。在吕佳睿看来,随着集采深化,传统仿制药利润空间将持续收窄,但创新药未来可能通过丙类医保目录、商业保险等新支付渠道获得溢价。
为实现创新转型,有的药企以自主研发为主,如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瑞医药”)凭借科技创新和国际化双轮驱动战略,2011年至今累计研发投入达460亿元。公司相关工作人员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公司已在中国获批上市23款新分子实体药物(1类创新药)和4款其他创新药(2类新药),有90多个自主创新产品正在临床开发,约400项临床试验在国内外开展。此外,公司未来三年预计获批上市的40余项创新成果也正在陆续兑现。”
有的公司则以“自主研发+全球合作”双轮驱动创新转型。“传统药企要想成功实现创新转型,需以战略聚焦与差异化布局为核心。”华东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公司聚焦内分泌、自身免疫及肿瘤三大治疗领域,通过全球合作完善创新研发生态圈、提升研发能力,同时引入高潜力产品,强化商业化能力。
部分药企则通过剥离非核心资产回笼资金,加码创新药投资以重构竞争力。例如,中国生物制药有限公司2023年以来出售多家子公司股权,回笼资金超10亿元。同时,公司积极对外投资,包括收购江苏浩欧博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参与礼新医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融资等。
传统龙头药企的转型路径可以借鉴,但很难完全复刻。相比头部药企破釜沉舟、布局创新的做法,更多的传统药企选择“徐徐图之”。
丁楠告诉记者,当前,仿制药是博瑞医药稳健发展的“压舱石”,公司延续仿制市场相对稀缺、技术难度较高的药物,获得持续现金流和造血能力。创新药研发则是公司未来增长的“核引擎”,公司孵化独特的、短期内难以仿制的、具有高度差异化和较大临床价值及商业价值的产品。
“目前国内药企还在从仿制依赖向创新转型过程中,前路漫漫。”医疗战略咨询公司Latitude Health创始人赵衡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研发转型的成败,最终要看企业能否产出真实落地的、有价值的创新成果。”
“出海”进阶:
从产品输出到生态赋能
当前,加速创新转型的传统药企已成我国创新药“出海”主力,恒瑞医药、石药集团有限公司等均有创新药对外授权。
以恒瑞医药为例,2018年以来,公司已实现14笔创新药对外授权,近三年对外授权9笔。公司将自主研发的口服GnRH拮抗剂、Lp(a)抑制剂、PARP1抑制剂等许可给包括Merck KGaA(德国默克)、Merck Sharp&Dohme(默沙东)等在内的多家海外药企。
2024年,中国药企完成超90笔对外授权(license-out)交易,总金额突破500亿美元。医药魔方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国内药企已完成33笔对外授权交易,总金额达366.33亿美元,同比增长258%。
“传统药企‘出海’模式主要包括对外授权、跨境并购、自主海外商业化以及合资合作等。”吕佳睿表示,对外授权模式,即药企通过对外授权将自主研发产品的海外权益转让给跨国药企,因具有轻资产、低风险的特点,成为当前药企“出海”的主流选择之一。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认为,中国药企加速布局海外市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自身实力看,国内药企近年来在研发领域持续发力,创新药研发能力显著增强,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已具备与国际医药企业同台竞技的底气;从外部环境而言,海外资本对中国医药市场的青睐度不断提升,认可其蕴含的巨大市场价值和成长空间,进而愿意为具备发展潜力的药企提供资金、产品商业化支持,这也为药企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撑。
当成本管控成为生存根基,创新研发化作破浪之帆,中国医药企业正从规模扩张的浅滩,驶入全球竞争的深蓝。未来,那些在浪潮中完成蜕变的企业,不仅将以创新成果守护国民健康,更将凭借技术实力与智慧方案,在国际医药舞台上击楫中流,为全球健康事业注入生生不息的中国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