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7月14日电(记者魏雨田)随着夏日经济持续升温,“冰杯” 凭借多元形态与场景适配性成为消费市场新焦点。从即时零售品牌的差异化布局,到茶饮品牌的低价竞争,再到线上平台的引流玩法,山姆、盒马、蜜雪冰城等多赛道玩家纷纷入局,推动冰杯订单量与社交关注度大幅攀升。
同时,冰杯背后那条看不见的成本暗线也浮出水面。业内人士指出,商用冰杯在生产、包装等环节存在多种“隐形成本”。
如今,冰杯已从社交平台的现象级热销逐渐进入行业模式的深度探索阶段。这场围绕 “一块冰” 的竞争能否让其持续领跑夏日消费赛道,正成为市场观察的新焦点。
多赛道玩家抢滩:即时零售与茶饮品牌的“冰杯大战”
随着夏日经济升温,“冰杯”又成为社交媒体的高频讨论话题。
所谓冰杯,既包括直接封装售卖的纯冰块容器,也涵盖搭配饮品原料的组合套装,小到便利店300ml的便携冰杯,大到超市2kg装的食用冰袋,形态多元。
食用冰产品正成为即时零售赛道中各品牌布局的新焦点。目前,山姆、盒马、全家、叮咚买菜等均已推出相关产品。全家以基础款切入,220g食用冰杯售价3.9元,主打高性价比;盒马则在口味上做文章,除基础冰杯外,还推出柠檬冰、咖啡冰、乳酸菌冰等特色品类;叮咚买菜采用“冰杯+饮品”组合策略,例如120g玫瑰咖啡冰杯搭配300ml NFC橙汁售价19.52元,120g玫瑰冰杯搭配260ml鲜牛奶售价14.92元;山姆超市上架的农夫山泉纯透实用冰,以2L大规格装定价22.8元。
不仅即时零售品牌动作频频,茶饮赛道同样盯上了冰杯产品。蜜雪冰城早在该领域布局,2024年7月推出的1元“雪王冰杯”曾因超低价引发市场震动,短暂下架后如今已恢复售卖。
无独有偶,古茗于今年5月推出1元“一杯冰水”,消费者备注“不要水只要冰” 即可获得 “一杯纯冰”。书亦烧仙草也在湖南地区推出“任意消费+1元换购冰杯”活动,再加 0.5元可加两片柠檬,单人单日限购三杯。
此外,一些线上平台还将冰杯作为引流“利器”,推出0.01元的低价小杯,通常200ml,限购一杯。
追溯热度轨迹,自2024年3月起,冰杯的关注度便持续攀升。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社交平台相关作品量同比增长236.3%,互动量同比增长462.6%,其中小红书讨论度居高不下,抖音则以更强的互动表现凸显传播力。
尼尔森联合饿了么发布的《2024夏季即时零售冰品酒饮消费洞察报告》显示,2024年大暑期间,饿了么冰杯订单量同比激增350%。
年轻人买单逻辑:DIY情绪价值与“即时满足”的双重诱惑
冰杯的走红并非偶然。作为2019年进入中国市场的“舶来品”,它已完成从纯冰到“口味冰”的迭代,更打破了冰品复购率低的行业常规。据盒马鲜生工作人员介绍,普通冰品复购率通常不超过10%,但冰杯自2021年首次售卖起复购率就稳定在20%以上。
这背后,首先离不开其高适配性带来的DIY乐趣与分享欲。记者走访线下便利店时发现,加了柠檬片的冰杯为热销款。店员解释,这类产品尤其受消费者青睐,因其能满足DIY调酒的需求,只需要简单搭配就能制成一杯自制鸡尾酒。
这种“自制乐趣”也在社交平台引发讨论,调酒、DIY等是冰杯相关话题的高频关键词。有网友分享,将果汁、气泡水缓缓倒入冰杯的过程格外治愈,“看着液体与冰块碰撞出气泡,感觉这杯饮料完全是自己的专属创作。”
尼尔森IQ《2024中国消费者展望》也指出,73%的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能助力身心健康、缓解压力的产品,而适合“微醺”和自主搭配的冰杯,恰好精准满足了年轻人对情绪价值的需求。
不仅如此,冰杯作为夏日里的“移动冰箱”,还完美契合了当代人的即时需求。路边便利店里即买即食的属性,使其成为便携、快捷且性价比更高的选择,精准击中年轻人“现在就要”的心理。
消费场景的延伸更让其热度持续发酵。“躺平”式旅行、好友聚会、晚间小酌等场景都成了冰杯的“黄金”时段。尼尔森IQ联合饿了么、飞猪旅行发布的《2024轻松出行趋势洞察报告》显示,年轻人正热衷“空包旅行”,即用即买、酒店“躺平”点外卖、露营欢聚叫大餐,这种模式间接带动了便利店到酒店的外卖订单量环比增长超80%。
22.8元冰杯争议背后:商用冰产业链的“隐形成本”浮出水面
不过,冰杯的价格也引发了不少讨论。
近日,山姆超市上架的农夫山泉纯透食用冰,2L大规格装,定价22.8元,被网友冠上“冰中刺客”的标签。而线下便利店的冰杯价格则多在3.5元至8.5元之间,其中冰球因造型特殊,价格高于普通冰块,甚至远超天然矿泉水。
对此,网友看法两极。有人调侃“不如买台带制冰功能的冰箱”,直言“商家发现水变硬后价格竟能翻倍,还被当成新品”;也有人认可其即时便利,认为“不易融化,是会反复回购的神仙单品”。
事实上,商用冰杯与自制冰块确有本质区别。有网友实测发现,普通自制冰块45分钟便完全融化,而超市冰杯和农夫山泉食用冰则需约3小时,抗融性显著更优,且冰块表面更光滑。
“普通冰块容易融化、不易储存,且净化程度可能不足。”业内人士解释,商用食用冰的定价背后藏着诸多“隐形投入”。生产环节需经过水的多层过滤、气泡去除(让冰块更紧实耐用)、特殊形状切割(减少堆叠粘连)等步骤,每一步都依赖高标准的生产安全条件和昂贵设备;此外,还需搭配低温环境下不易破损的专用包材。这些环节的成本叠加,共同推高了冰杯的终端售价。
商业浪潮的迭代往往比冰块融化更快。继果咖、轻乳茶、椰子水、羽衣甘蓝饮料之后,冰杯作为“百搭”产品能否在饮品界常驻,又将为市场竞争格局注入怎样的新鲜力量,仍有待时间检验。(参与采写:刘子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