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7月13日电(记者董道勇、张斯文)财政部11日公布《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进一步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的通知》明确,将国有商业保险公司三年、五年的长周期考核权重提升至70%。新规自2025年度绩效评价起实施。
业内人士分析,保险资金来源稳定,偿付周期长。长周期考核机制的建立,有助于熨平短期市场波动对其业绩的影响,进而引导保险长期资金入市,更好发挥保险资金的市场稳定器和经济发展助推器作用。随着政策鼓励下更多“长钱”投入资本市场亦有助于优化市场生态、增强市场韧性,进而提升险资长期回报水平,形成良性循环。
“长周期考核”引导险资入市
保险资金是资本市场中长期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1月,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对国有保险公司经营绩效全面实行三年以上的长周期考核,净资产收益率当年度考核权重不高于30%,三年到五年周期指标权重不低于60%。
本次修改后的“长周期考核”方案有哪些特点?记者注意到,一是新考核方案将净资产收益率由“当年度指标+三年周期指标”调整为“当年度指标+三年周期指标+五年周期指标”,权重分别为30%、50%、20%;二是将(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由“当年度指标”调整为“当年度指标+三年周期指标+五年周期指标”,权重分别为30%、50%、20%。
此外,本次通知还提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要提高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加强资产和负债在期限结构、成本收益、现金流等方面的匹配管理;同时完善内部中长期考核机制,加强投资组合管理,并完善投资决策程序和风险评估体系,把握好投资收益和风险平衡。
专家表示,长期以来,因短周期考核,权益资产市值波动对净利润影响较大,是影响险资入市积极性的核心因素之一,而建立与保险资金特点相匹配的长周期考核,是破除长期资金入市障碍的关键一环。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金融系教授胡继晔表示,财政部增加国有商业保险公司的考核周期,可以真正实现“长钱长投”,这些公司可以通过挖掘优质投资标的,为芯片、人工智能、大数据产业等新质生产力提供稳定资金,驱动产业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光大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认为,近年来政策层面高度重视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针对保险资金长期入市的堵点问题,今年以来监管已推出一揽子针对性举措,本轮政策将推动保险资金加大入市力度。
“长周期考核制度的持续完善有助于疏通保险资金长期投资的制度堵点,允许长期资金以‘时间’换‘空间’,熨平短期市场波动对业绩的影响,进而加大入市力度。”王一峰说。
中国人寿表示,“长周期考核”细则落地,有利于更好引导国有保险资金充分发挥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优势,认真践行价值投资和稳健投资理念,积极提高权益类投资占比,推动资产投资与保险负债更为匹配的同时,增加资本市场中长期资金供给,助力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长周期考核将为市场带来增量资金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商业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约33万亿元,实际投资A股的比例约为11%左右,距离25%的平均政策上限还有较大空间。长周期考核是提升各类资金股票投资稳定性和积极性的关键举措。
专家表示,从短期看,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将给市场带来大规模增量资金;长期看,将显著改善市场的资金结构,增强市场韧性和抗风险能力,推动形成价值投资的市场氛围,巩固A股回暖向好的良好趋势。
王一峰分析说,近年来,低利率环境下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整体下行,新考核政策适当提高权益投资比例有助于险企提高投资收益弹性,增厚净投资收益安全垫,进而缓解利差损压力。
此前,国金证券非银团队测算,如果保险行业权益占比提升1%,仅考虑存量提升的情况下,预计全年能为股市带来超3000亿元的增量资金,叠加新保费流入以及到期资产再配置,入市资金体量将会更高;如果股票+权益基金中高股息配置占比提升10%,高股息行业增量资金预计有4000多亿元。
中国人寿认为,“长周期考核”细则落地,有利于促进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高质量发展。《通知》规定更加契合保险尤其是寿险的经营属性,从跨周期视角,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对国有商业保险公司的评价体系,降低短期经营波动对绩效评价结果的影响,能够更为客观地评价国有保险公司经营结果和风险水平,必将有力推动其长期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健康发展。
“后续随着经济预期修复及市场信心回暖,保险股贝塔行情有望持续演绎。”王一峰认为,从资产端来看,伴随稳增长政策落地显效以及中长期资金入市节奏加快,权益市场阶段性回升有望提振险企投资端表现,高股息策略亦将持续支撑险企净投资收益安全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