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提高后有小体量卖家第一时间涨价,也有的第一时间降价清货离场。而更多像我们一样的大卖家选择压缩利润空间,目前利润空间已经压缩至接近底线。我们在持续打磨品牌重新提升利润空间,这个过程中大家都很痛苦,但是不得不承认经此之后,未来中国会产出更多世界级品牌。”7月11日,专做美区大件家具的跨境卖家林望(化名)对《华夏时报》记者感叹道。
当天,距离4月2日美国发布所谓“对等关税”政策正好一百天。
百日来,美国关税政策“朝令夕改”,从步步加征到骤然暂停,引发全球贸易形势动荡不安。海运市场亦因此跌宕起伏,近日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至美西运价对比一个月前关税暂停之际已“跳水”超六成,降幅之大出乎行业意料。
运价的起伏只是表象。其背后是包括林望在内的众多中国跨境卖家和外贸工厂正在重新寻找出路、重构市场布局,进而引发全球贸易格局和供应链的深刻调整。
美线运价坐上“过山车”
一个月前曾经飙涨的美线航运价格已大幅下滑。宁波航运交易所7月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过去一周美东航线运价指数为1413.1点,较上周下跌13.6%;美西航线运价指数为1176.6点,较上周下跌24.3%。
上海航运交易所同日发布的数据更为直观。其显示过去一周中国至美西和美东运价分别为2089美元/FEU和4124美元/FEU,相比6月6日的运费高峰分别下跌63%和41%。
这已经是百日来美线运价第二次“跳水”。
时间回到4月2日,美国对华发布所谓“对等关税”,引发美国从中国进口量在半个月内暴跌64%,不少航线被迫停运,美线运价持续走低,半个月下降近三成。
然而,一个多月后的5月14日,中美互降关税相继落地,随之而来的“抢运潮”带动美线运价火速飙升。国际船司纷纷加开航线,调换大船,并陆续宣布多次加价,一些此前不设中美航线的船司也加入其中。美线运价在6月6日达到运费高峰,即美西5606美元/FEU、美东6939美元/FEU,行业甚至出现一舱难求的火热景象。
令人意外的是,美线的高运价并未维持多久就再次走低。“目前美西航线市场最低报价已经到1400美元/FEU左右,下降幅度超过行业预期,这个价格对一些新布局中美航线的船司来说,已经快跌破盈亏平衡点。”壹航运创始人钟哲超透露。
从一舱难求到跌至盈亏平衡点,中美海运一个月间如此大起大落原因何在?
“主要原因还是之前业界预期过于乐观,暂停关税后大量船司恢复并加开中美航线,快速翻倍的运价让业界普遍预计6月最高运价可能破万元,这个乐观情绪导致一些原本不做美线的船司也蜂拥而入,运力加速上升。”钟哲超表示,而与此同时,“抢运潮”只是短期爆发,工厂将此前积压的货物发出后,由于当前美国关税仍较高,出货量整体逐渐下降,少于预期。一升一降之间,运力逐渐供过于求,引发运价下跌。
“之前关税和海运价格大幅上涨,公司给客户的运费报价也因此上调,几乎翻了四倍,但现在又降回原来的价格,行业整体货量在下降。”广州海风国际供应链有限公司负责人Owen告诉本报记者。
航运咨询机构德路里的数据显示,6月30日到8月3日,跨太平洋、跨大西洋以及亚洲-北欧和地中海航线,总共宣布了48个航次取消,其中近半在跨太平洋东向(即中国至北美)航线上。
在钟哲超看来,接下来随着新进入的船司逐渐撤出美线,以及航司陆续取消航次、大船改小船,预计运价会逐渐企稳。
宁波航运交易所7月11日发布的数据也显示,美东航线运力收缩,供需趋向平衡,运价维持稳定;美西航线运价处于较低水平,班轮公司计划缩减航线下旬运力,运价止跌企稳。当周美东航线运价指数为1411.8点,较上周下跌0.1%;美西航线运价指数为1186.6点,较上周上涨0.9%。
外贸工厂百日考
海运价“过山车”的背后,是中国外贸工厂和跨境卖家百日来的逆境求变。
4月2日,当美国向多国发起“对等关税”时,一场风暴就在大洋彼岸向全球蔓延。
潮州市顺大陶瓷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静贤至今记得当时美国客户的反应:“一开始大家确实有点措手不及,有些客户比较慌张,暂停了订单。但经过半个月的调整,很快80%的订单就正常化,工厂也恢复有序生产。”
吴静贤所在的顺大陶瓷主营日用陶瓷,美国市场占公司总营收近一半,客户主要是沃尔玛等美国大型商超。公司所在的广东潮州是国内知名瓷都,聚集规上陶瓷企业上千家,多数做出口贸易。
吴静贤向《华夏时报》记者回忆,关税战开始半个月后当地多数陶瓷厂都暂停生产,观望市场变化。然而就在此时,公司董事长却做出一个出乎意料的决定——不仅不停产,而且增加工人,提前赶制美国客户的货物。“当时董事长的考虑是高关税注定不可持续,而且多数美国客户并没有取消订单,公司要确保在关税一旦下降时可以立马发货。”
顺大陶瓷“赌”对了。果然,5月14日中美互降关税落地,开启90天的窗口期,顺大陶瓷的货物也在第一时间发往美国。“之前取消订单的美国客户也重新下单,目前订单排到9月。”吴静贤说,公司产品工艺较为复杂,美国客户暂时难以找到替代产能。目前加征的关税和海运费全部由美国客户承担,公司利润未受影响。
相比之下,主营美区跨境电商的林望就没那么幸运。“关税提升后有小体量卖家第一时间涨价,也有的第一时间降价清货离场。但更多的大体量卖家没有涨价而是压缩利润空间。因为今年大件家具赛道竞争更加激烈,一些工厂甚至亲自下场,所以价格上更卷了。”林望称,公司产品的毛利润底线是20%,期望空间是40%—50%,而目前已经被压缩到20%—25%。
不涨价的策略让林望公司的订单量未受到关税影响下滑。“一些影响客户生活体验的特定产品订单量甚至有一定增幅,比如电视支架,普通消费品就变化不大。加上今年新增产品比较多,所以6月整体发货量同比增长。不过,公司今年不再有大尺寸备货。”林望说。
无论如何,美国市场的高度不确定性依然是每个中国外贸主体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公司之前因为有所预判算是顺利渡过了险关,但考虑到美国市场还是存在风险,公司未来还会继续做深度调整。”吴静贤介绍,此前公司美国市场占比最高曾达到70%,但自2018年中美贸易战后,公司就重整了销售计划,新布局欧洲等其他海外市场,同时成立内销部门开拓国内市场,将美国市场占比降至50%。
“未来美国市场我们计划降到20%—30%,降低的份额主要依靠内销填补回来。”吴静贤说。不过她也坦言,目前国内日用陶瓷市场竞争激烈,公司将通过创新设计等方式提升产品竞争优势。
当前,内销正成为越来越多外贸企业转移市场的选择。本报记者今年4月参加第137届广交会时就在现场看到,诸多展商挂上了可供内销的标识。作为外贸大省的广东还宣布,将在今年9月举办“内贸版广交会”——首届广东优品展览会。
在跨境电商领域,林望介绍,不少美区家具大卖在关税战后试水欧洲、加拿大市场,同时大力拓展销售渠道,“基本把能进的电商平台都进了一遍。”
但林望的选择却有所不同,他告诉记者,目前公司仍不考虑新增其他国家市场,依然只做美国。“我们的物流资源优势就在美国,而且美国是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对高端产品的接受度也更好。我们做精品方向,深耕美国更有机会能做出一个品牌来。”
在关税侵蚀利润的高压下,林望愈发坚信要走品牌路线。“我们相信贸易的核心竞争力还是给客户提供最优的产品方案,独特的产品设计是利润护城河。现在我们更多和工厂共创设计,同时配备专门的产品开发人员,持续打磨精品和品牌。近年来中国跨境电商平台的发展也加速了中国品牌的自我成长进程,比如我们计划大力布局TIKTOK,布局品牌营销。”
传统旺季尚在否?
以往,7月至9月是欧美市场传统旺季。如今关税战硝烟未散,今年美国市场旺季还旺吗?
一个摆在面前的现实是,暂停关税90天窗口期已经过去近俩月,而中国出口货物通过海运到达美国需要约一个月时间,这意味着关税暂停带来的黄金期即将告终。
“按今年情况来看,可能大家要失望了,预计会出现旺季不旺的情况。”钟哲超称,原因一是90天窗口期很多美国客户已经提前囤货补库存,避开90天后的不确定性;二是90天后若关税未缓和,则整体税率依然偏高,依然会抑制美国市场需求。
吴静贤的感受是“旺季提前了”。“以往我们美国客户发货高峰期是5月至8月,今年因为90天关税窗口期提前了,大多数客人都赶在6月30日前出货,今年7月、8月货量就少了很多。”
而多位货代从业者则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今年旺季可能没有了。”
“今年6月我们公司发往美国的货量对比去年下降了接近一半。”深圳澳通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胡荣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美线运价下跌很大原因就在于货量下降较快,一方面是外贸工厂的美国客户在放慢交易的步伐,另一方面是很多跨境卖家也在控制发货节奏,降低风险。
“我们的感受是今年(美线)还没有出现旺季,接下来几个月也很难(出现)了。”胡荣说。
美线受挫之下,越来越多外贸主体开始寻求开拓新兴市场,从而带动美线之外其他航线需求上涨。
胡荣的公司以前主要做北美、欧洲、澳洲等市场,但公司三年前开始布局拉美地区,如今这个新兴市场反而成为公司新的增长点。“中国卖家基本不会坐以待毙,大家都在变通求生存。”胡荣告诉记者,关税风暴发生后,之前美线客户中30%—40%都在询问转市场,其中拉美、中东、俄罗斯和东南亚是主要目的地,公司拉美地区业务在过去一两年快速增加,近期更是大幅上升。
中国外贸主体的一系列战略变动也在引发运力市场调整。宁波航运交易所7月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南美东航线舱位持续紧张,运价已连续7周维持上涨态势,涨幅较前期有所收窄。当周南美东航线运价指数为3657.9点,较上周上涨6.1%。
上海航运交易所7月4日数据也显示,当周南美航线运输需求稳中向好,供需基本面稳固,推动即期市场订舱价格继续上涨。7月4日,上海港出口至南美基本港市场运价(海运及海运附加费)为6374美元/TEU,较上期上涨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