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运营速度可达600km/h、从0加速到600km/h仅需3.5分钟的常导高速磁浮车,“全球最快”高铁,自动检修高铁轮对的机器人、检查客货车外观是否有损伤的无人机……第十二届世界高铁大会上,来自14个国家(地区)的521家企业的多项新装备、新技术亮相现代化铁路技术装备展,为高速铁路发展赋能助力。
其中,“中国制造”的铁路设备,引起国内外多方关注。

“当前,中国正瞄准世界铁路科技前沿。此次展出的铁路先进装备深度融合了智能化、新能源与数字化技术,为中国铁路路网的高质量建设与安全高效运维提供了强大的装备支撑。这些‘大国重器’的集体亮相,不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轨道交通高端装备领域的创新实力和工程解决能力,更标志着中国铁路正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擎,持续推动全球轨道交通行业向更高水平、更可持续的方向迈进。”铁科院副总经理张雪松表示。
新装备惊艳亮相
在展厅内,一个机械臂在高铁轮对的下方伸展,每到一个固定点位就拍一张照片。
北京铁道所负责人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这是高铁动车一级修车底作业巡检机器人,它通过配备的传感器,在一级修的作业地沟里面进行走行定位。采集车拍到的图像,将进行多维图像大模型的运算进行故障诊断,并将诊断结果上传至一级修作业管理系统进行展示。现场人员手持平板电脑到现场排除、维修故障,至此完成一级修的整个作业的闭环。

在“创新与驱动”板块,铁路装备模型虚实交互空间,9台列车模型的生动展示和环形屏幕的详细介绍,让观众亲身体验中国高铁的科技魅力。该展区就像一扇窗,让世界看见中国高铁不仅在轨道上飞驰,更在无数人的生活里,铺就着更便捷、更智能的未来。
而更引人注目的大型器械则在国家铁道试验中心的室外展区惊艳亮相,30列(台)动车组、机车、货车、高速检测列车、大养机械、磁浮车、工程机械等实车集中亮相,全方位展现中国铁路的技术突破及全球轨道交通行业共创共赢的合作成果。
其中,DJ3E-EV新能源三臂凿岩台车具备自动定位钻孔能力,展现出“穿山过水”的硬核实力;专为高原极端环境设计的HP-3017EV新能源湿喷台车,喷射效率达30m²/小时,爬坡能力25°,能有效应对复杂地质施工挑战;GX-160综合巡检车能以160公里时速对铁路基础设施状态的60余项参数进行快速检测;NSG1256型高速铁路救援起重机是我国研制的首台高速铁路救援起重机,具有125吨起重能力,适用于多种环境的救援作业。
最引人瞩目的则是磁悬浮列车。
“贴地飞行,带你去追夏天的风”——在常导中低速磁浮车车体上,这样的宣传语引起了众多参观者的兴趣。
常导中低速磁浮车采用常导电磁悬浮和短定子直线电机驱动的技术路线,融合磁浮优势和文旅特色,已在湖南凤凰古城正式运营,是全球首个“文化+旅游+磁浮”项目。
而“世界最快高铁”CR450动车组也在此次展会中亮相。中车四方CR450AF主任设计师聂颖对《华夏时报》记者介绍,与CR400动车组相比,CR450车体重量减少10%左右;运行阻力、能耗指标分别降低22%和20%;牵引效率提升4%。
目前,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正在对CR450动车组样车进行一系列线路试验和考核,进一步检验各项性能指标,争取早日投入商业运营,服务人民群众美好旅行生活。
“硬实力”不断升级
国铁建设部工程管理处处长薛晖对《华夏时报》记者介绍,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全面的桥梁设计建造技术和现代化的施工装备,攻克了城市大直径盾构隧道、挤压性围岩隧道修建技术难题,研发了高速铁路钢轨、大号码道岔、扣件系统、钢轨伸缩调节器等轨道关键设备,掌握了铁路大型客站设计建造技术,中国建立了完整的铁路建筑信息模型(BIM)标准体系。
截至2024年底,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6.2万公里,其中高铁4.8万公里,建成了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和先进的铁路网。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等“走出去”项目相继建成运营,中欧班列及西部陆海新通道运量持续增长,双多边交流合作成果丰硕,彰显了中国铁路在全球铁路建设与互联互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个亮点是,当前,针对铁路各专业工作场景,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实现机器人辅助或代替人工完成铁路生产作业,比如,铁路水下设施设备检查机器人有效替代潜水员进行桥梁的水下基桩自动化检测,降低工作风险的同时还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同时,房建高空作业、轨道扣件螺栓作业等都利用了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大幅提高作业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客运上,全球访问量和交易规模最大的12306互联网售票系统,为旅客营造了美好出行体验,2024年中国铁路完成旅客发送量40.8亿人次、旅客周转量1.58万亿人公里;货运方面,铁路货运95306系统实现货运业务全程线上办理,助力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2024年完成货物发送量39.9亿吨、日均装车首次突破18万车大关。
未来,国铁集团将统筹抓好铁路领域人工智能应用的顶层设计,发挥铁路行业应用场景广阔、市场空间大等优势,推动人工智能应用和铁路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进一步加大应用推广力度,推动铁路人工智能深层次应用,全面提升铁路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为铁路高质量发展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更强科技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