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际形势变乱交织,国际舆论场中“文明隔阂”“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观点论说不一。7月10日,在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上,各国嘉宾通过分享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生动故事,共同传递出清晰而坚定的信号:所有文明成就都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深化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将为各国应对共同挑战、实现共同繁荣架起桥梁。
文明交流促进发展相通。“这是一条‘幸福路’,也是一条‘文明路’。”北京交通大学肯尼亚留学生卡里乌在会上介绍中企承建的蒙内铁路时这样表示。2017年蒙内铁路通车后,中肯铁路合作并未止步。在“一带一路”国际人才联合培养项目支持下,包括卡里乌在内的100名肯尼亚学生得以赴华交流学习铁路技术与管理经验,把中肯“授人以鱼”的合作升级为“授人以渔”的能力建设。当前,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鲁班工坊等人才与教育交流机制日益完善,类似的交流通道不断向共建国家开放。这些文明交流合作不仅帮助发展中国家打破了关键技术与知识壁垒,实现了经验与能力的共享,更让发展成果直接惠及更多人民,助力他们的人生也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文明交流带来机遇共享。中国丹麦商会全国创始会长李曦萌在中国生活了30多年,是一位“中国通”,也是中丹友谊使者。多年来,李曦萌和中国丹麦商会一直致力于架起一座了解中国的桥梁。李曦萌表示,文明之间存在差异,但中国丹麦商会与中国政府保持积极沟通,既反映会员企业发展诉求,也为促进双方合作建言献策。“我亲身参与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李曦萌表示,中国始终以开放态度听取来自广泛群体的声音和想法,其中也包括外资企业。李曦萌的经历表明,当不同文明背景的企业家能在开放包容的环境中深入交流,了解彼此的发展理念、市场规则、商业文化,巨大的发展机遇便随之涌现。这种基于规则和互信的文明交流,极大降低了跨国合作的交易成本,激发了市场活力,为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注入了文明的力量。
文明交流奠定共同繁荣。美国“鼓岭之友”召集人穆言灵在会上介绍了延续百年的“鼓岭之友”故事。1992年,一位美国遗孀在中国政府帮助下实现了丈夫梦回故土的心愿。如今,中美青少年以此情为寄托,通过共绘画卷、合唱和平歌曲等活动延续两国友谊。穆言灵表示,尊重、关爱与和谐共处,是鼓岭精神的真谛。这也正是全球文明倡议所倡导的,通过交流理解建立友谊,通过民心相通铸就和平。这样的故事在中美两国人民中间,乃至世界不同国家人民中间还有很多。在当下冲突与对抗加剧的世界中,这种源自民间的共情,让各国人民友谊像鼓岭上的千年柳杉一样茁壮成长,生生不息,为世界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提供了最深厚、最持久的精神支撑。
一段段文明交流互鉴的佳话,正汇聚成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磅礴力量。不久前,世界各地举办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迎接和庆祝首个联合国“文明对话国际日”。2024年,第78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中国等83个国家提出的决议,将每年6月10日设立为“文明对话国际日”。这不仅彰显了世界各国人民推动文明对话、促进人类进步的普遍愿望,也是中国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的又一重要实践。
本次会议再次以务实对话,凝聚起文明交流互鉴的广泛精神共识。以此为契机,站在历史正确一边、人类文明进步一边的中国,将继续与世界携手同行,焕发文明的光彩,涌动发展的活力,赓续和平的伟业,书写人类社会共同繁荣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