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之滨,渤海之畔,一股深蓝色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着齐鲁大地的经济版图。
2024年,一个标志性的数据诞生:山东海洋生产总值历史性突破1.8万亿元大关,高居全国第二,同比增长6.1%。这不仅是一个数字的跃升,更是山东向海图强数十年如一日深耕细作的结果。
从浅蓝到深蓝,山东蓄势已久。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山东便率先在全国提出建设“海上山东”的宏伟构想;进入新世纪,山东规划建设了全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在经略海洋这条航道上,山东不仅是思想解放的引领者,更是奋勇突破的先行者。
“山东最大的优势在海洋,最大的潜力也在海洋。”山东省委书记林武在《求是》杂志上发表的署名文章中的这句话,点明了山东发展的核心密码。如今,这片拥有全国约1/6海岸线的沃土,正承载着建设海洋强国的时代使命,乘着新旧动能转换的东风,书写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蓝”大文章。
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从山东省潍坊市区一路向北,渤海湾南畔的滨海区矗立着一座“新晋明珠”。这里是山东海化集团的核心板块——山东海化纯碱厂,每年有超过300万吨的纯碱从这里走向世界,产量约占全国的1/10,被誉为“化学工业之母”。
山东海化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今年3月,投资近2000万元的“零手动”一期项目顺利上线,通过自动化设备与智能控制系统,实现了生产操作的智能化升级。“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正成为这座老牌国企的新目标。
这座批复成立于1983年的工厂,历经40余年迭代,累计生产纯碱5845万吨。当历史的厚重感与数字化的未来感在此交融,海化纯碱厂的蝶变,成为山东传统海洋产业“老树发新芽”的生动缩影。
海洋经济的根基,在于传统产业。山东的智慧在于,它没有将这些“老家底”视为包袱,而是通过技术革新与模式创新,让其焕发勃勃生机。放眼齐鲁大地,从渔业到港口,传统优势产业正通过转型升级焕发新生机。
以渔业为例,山东大力发展深远海生态养殖,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总数达71处,占全国38.1%;在海洋油气开发上,2024年海上原油和天然气产量再创新高;在海洋船舶工业上,增加值较2020年增长近一倍,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稳居全国前列。
自2019年整合组建山东省港口集团以来,全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5年连跨6个亿吨台阶,2024年更是完成20.7亿吨,高居全国首位。通达的港口,让山东的海洋特色产品、高端装备畅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
山东省委海洋办常务副主任、省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建东介绍,2024年,山东全省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船舶工业等11个传统产业共实现增加值7510亿元,同比增长6.9%,占全省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的93.1%。其中,海洋渔业、海洋化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四个千亿级支柱产业,对全省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38%,“主引擎”作用显著。
新兴产业“新枝”结硕果
如果说传统产业的升级是山东海洋经济的“压舱石”,那新兴产业的壮大则是引领未来的“新引擎”。
在烟台,全省单体最大的裕龙岛海水淡化工程已建成投产,万华(蓬莱)海水淡化项目一期竣工投产,建成海水淡化运营项目28个,总日产能突破30万吨;国内交付的半潜式钻井平台75%在烟台制造,全国首艘电动汽车专用海上运输船在此交付运营,中集来福士、中柏京鲁等一批海工龙头企业声名远播。同时,这里还聚集了50多家海洋生物医药企业,形成了以东诚药业为代表的产业集群。
传统工业重镇潍坊,在海洋新兴产业上同样迸发新机。
潍柴重机船用中速柴油机入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豪迈集团成为亚洲唯一水下连接器供应商。在海洋新能源领域,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突破1300万千瓦,成为全省首个“千万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城市”。
张建东介绍,目前全省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洋电力业、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等4个新兴产业共实现增加值558.6亿元,同比增长7.3%。自2018年以来,全省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累计增长64.8%,已成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一串亮眼的数据背后,是一系列高水平的技术突破:国产化率超95%的第四代自升自航式风电安装船在烟台交付;国内首套深远海漂浮式光伏平台“黄海一号”正式运行;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海葵一号”完工交付……
山东省委海洋办副主任、省海洋局副局长王仁堂表示,近年来,山东海洋新兴产业不断培育壮大。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为例,2024年实现增加值170.1亿元,比上年增长10.5%。
科技创新驱动“蓝色”经济
传统产业的持续升级与新兴产业的茁壮成长,核心密码在于科技创新。
记者从山东省科技厅了解到,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山东从聚焦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三方面发力。
在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上,山东推动崂山国家实验室顺利转段,成为海洋领域全国唯一国家实验室,建成全球领先的超算大科学装置、全球最大规模的深远海科考船队、“问海”全球高分辨率海洋环境预报大模型。
山东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山东围绕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生物、海洋新能源等领域,开展前沿颠覆性技术、海洋资源高值化利用等五大创新行动,实施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60余项,启动智慧港口、星海互联、深远海设施渔业等科技示范工程3项,全力推动海洋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突破。
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方面,山东完善科技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海洋生物、海工装备等涉海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省级技术创新类项目由企业牵头比达到90%以上。2024年,全省海洋工程领域技术合同成交额超25亿元,创新活力持续迸发。
上述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坚持高规格建设海洋科技大市场,布局建设海洋领域中试示范基地与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背景下,山东探索出从“成果策源一概念验证一中试熟化一产业化应用”全链条转化路径。这不仅是一次技术的突破,更是山东经略海洋模式的成功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