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ETF市场发展呈现出新变化。Wind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ETF总规模突破4万亿元大关,达到4.31万亿元,相比去年底增逾15%。其中,债券型ETF成为ETF市场扩容的重要动力,包括基准做市信用债ETF、科创债ETF等在内的创新产品陆续亮相,并吸引了诸多市场资金流入。从主题类型来看,以沪深300、上证50为代表的宽基ETF,以及投资港股市场的跨境ETF和黄金ETF资金流入同样较为明显。
债券型ETF规模扩容成亮点
Wind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ETF总规模突破4万亿元大关,达到4.31万亿元,与去年年底相比增长了15.57%。其中,股票型ETF共970只,规模合计为3.03万亿元,占比最高;债券型ETF共29只,规模合计为3839.76亿元;跨境ETF共151只,规模合计为5643.47亿元。此外,还有17只商品型ETF和27只货币型ETF,最新规模分别为1573.70亿元和1614.48亿元。
债券型ETF规模的扩容成为上半年最大亮点。数据显示,与去年底相比,债券型ETF的规模增幅达到了120.71%。其中,创新品种基准做市信用债ETF是最大的“黑马”。今年上半年,包括南方上证公司债ETF、华夏信用债ETF基金、公司债ETF易方达在内,今年内新成立的8只基准做市信用债ETF合计吸引1058.91亿元净流入。
“债券型ETF规模突破3000亿元,增速领跑市场,这是‘资产荒’下的必然选择。”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一方面,利率下行周期中,机构急需久期匹配工具,30年期国债ETF日均成交额较去年激增8倍;另一方面,科创债等新政释放超9000亿元优质资产,填补了细分领域空白。更关键的是,ETF的透明性和流动性契合了险资等大体量资金的配置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资本市场的另一创新品种,科创债ETF近日也实现了从上报、获批到发行的快节奏推进。6月18日,易方达基金、华夏基金、广发基金、富国基金、嘉实基金、南方基金、博时基金、招商基金、鹏华基金、景顺长城基金10家头部公司上报首批科创债ETF,7月2日获批,7月7日火速发售且首批产品全部实现了“一日售罄”。按照产品首募规模30亿元计算,债券型ETF市场即将迎来300亿元的增量资金。
对此,田利辉进一步表示,债券型ETF的爆发式增长,是资本市场转型的缩影之一,未来这一市场有望持续扩容,成为“固收+”策略的核心资产。
港股黄金等主题品类受青睐
据Wind统计,截至6月30日,今年上半年,沪深300ETF华夏、华安黄金ETF、富国港股通互联网ETF、海富通短融ETF、南方上证公司债ETF、华夏信用债ETF基金、公司债ETF易方达、华泰柏瑞沪深300ETF、沪深300ETF易方达、富国政金债券ETF,为上半年“吸金”规模排名前十的ETF。
分类来看,在宽基ETF方面,据Wind统计,今年上半年,沪深300ETF华夏、华泰柏瑞沪深300ETF、沪深300ETF易方达、嘉实沪深300ETF、华夏机器人ETF的净流入额均超过100亿元。其中,沪深300ETF华夏迎来了逾300亿元的资金流入,在各宽基ETF产品中位居前列。
同时,在港股医药、科技行情持续演绎的背景下,相关行业ETF也受到资金青睐。据Wind统计,上半年净流入额排名前四的跨境ETF依次为:港股通互联网ETF、港股通科技30ETF、港股科技50ETF、港股通创新药ETF,分别迎来194.97亿元、130.90亿元、70.65亿元、61.07亿元的资金流入。
黄金ETF“吸金”能力同样惊人。数据显示,华安黄金ETF上半年规模实现翻倍,从去年底的290亿元左右增加至近600亿元;博时黄金ETF也从去年底的150亿元左右激增至279.08亿元,此外,还有多只黄金主题ETF规模已超百亿元。
实际上,黄金ETF的热捧并非仅出现在中国市场。世界黄金协会报告显示,全球黄金ETF在上半年增加了380亿美元。具体来看,上半年,这些基金的资产管理总额猛增41%,达到3830亿美元,总持有量增加397吨,达到3616吨。
博时黄金ETF基金经理王祥表示,过往一周(6月30日至7月4日),国际黄金市场震荡偏强,降息预期是周度影响市场的核心变量。国际贸易政策存在的不确定性仍是支持金价的要素之一。
田利辉分析称,港股ETF的增长,主要源于人民币柜台纳入港股通预期升温,A/H股溢价不断收窄,资金加速布局龙头标的。而黄金ETF规模的扩容则是受到地缘政治、油价走势、全球通胀预期和全球央行购金量创纪录等多种因素决定的。
“尽管两类资产逻辑迥异,但都需要投资者保持清醒。港股ETF受益于估值差和政策红利,但须警惕外资流动引发的波动率放大;黄金ETF虽是对冲地缘风险的工具,但当前COMEX黄金期货持仓显示投机多头占比已达危险阈值的82%,技术性回调风险有所累积。”田利辉表示,当下,投资者须警惕短期投机,建议以中长期视角配置。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部分ETF展现出较强的赚钱效应。据Wind统计,截至6月30日,今年以来,多只港股创新药ETF、恒生生物科技ETF、港股通医疗ETF的区间回报率达到50%以上;黄金股ETF普遍赚取了38%左右的回报率,港股科技主题ETF、中证动漫游戏ETF的回报率亦超过27%。
基金公司加快ETF布局
近年来,随着指数投资理念的普及,基金公司普遍加快了在ETF市场的布局和运营。
存量规模方面,据Wind统计,截至6月30日,全市场管理ETF规模超过千亿元的基金公司共有12家。头部机构投入力度更为凸显,华夏基金、易方达基金、华泰柏瑞基金的ETF管理规模分别为7514.07亿元、6662.41亿元、4995.01亿元,位居各基金公司前三位,且远超其他机构。
增量规模方面,数据显示,上半年ETF新增管理规模在200亿元至500亿元的公募机构共有8家,分别为南方基金、海富通基金、广发基金、华泰柏瑞基金、嘉实基金、博时基金、国泰基金、华安基金。此外,ETF新增管理规模在50亿元至200亿元的公募机构共有10家,分别为工银瑞信基金、天弘基金、大成基金、平安基金、东财基金、鹏扬基金、景顺长城基金、汇添富基金、华宝基金、永赢基金。
增速方面,富国基金、海富通基金、广发基金、工银瑞信基金、大成基金、平安基金、东财基金、鹏扬基金等旗下ETF的管理规模上半年增速相对较快,年中的ETF管理规模排名相比年初均有提升。
在田利辉看来,从ETF市场的参与机构来看,头部效应进一步凸显,前三大管理人占据四成以上的ETF管理规模。不过,中小机构仍可通过差异化战略和特色化发展进行突围:一是深耕细分赛道,聚焦军工、REITs等蓝海领域,打造“小而美”产品矩阵;二是强化主动策略,通过开发增强型ETF,提升超额收益;三是科技赋能,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数字化营销手段扩充触达领域,降低获客成本;四是生态协同,与券商、银行共建“流量-产品-服务”闭环,借助定制指数优化费率。“ETF市场的结构性分化,映射出资本市场的成熟化与投资者需求的多元化。把握趋势、精准定位,将是各方共赢的关键。”田利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