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制动新国标终于靴子落地。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官网披露的信息显示,工信部组织制定的强制性国家标准《乘用车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GB21670-2025)(以下简称“新国标”),已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将于2026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这是自2008年以来,我国乘用车制动系统国家标准首次迎来重大更新。
新国标对汽车单踏板模式进行了规范,明确了在默认工作状态下,仅通过松开加速踏板实现的制动作用不应使车辆减速至停车。这意味着,按照新国标的规定,在默认模式下驾驶员必须踩住刹车踏板,才能彻底刹停车辆。
新国标对于单踏板模式的规范,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有观点认为新国标落地后单踏板模式将被禁止,以后单踏板模式将退出历史舞台,也有观点认为在新国标下单踏板模式仍然是一项可以继续使用的实用功能。
我们究竟应如何理解新国标?一位资深汽车产业从业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新国标并未禁用单踏板模式,而是规定车辆的出厂默认设置不能为单踏板模式,在非默认状态下,用户可以自行手动切换,选择启用单踏板模式。
“新国标的发布和实施是为产业的创新再上一道‘安全阀’,是通过设立标准来引导单踏板模式的安全使用,引导创新技术在合理、安全的范围内应用,这有助于规范行业的发展。”上述业内人士说道。
新国标还对单踏板模式的使用作了进一步的细化。新国标要求,若电力再生式制动系统具有一种以上的工作状态,每次上电后应重新进入默认工作状态或按特定驾驶人要求设置的工作状态,其中默认工作状态下的制动减速度不应超过3m/s²(即车速降幅不超过3米/秒);车辆制造商应通过用户手册或电子数据记录等方式告知工作状态的设置方法;若电力再生制动系统处于默认工作状态以外的其他状态,应采用光学信号给驾驶人持续提示,该提示信息即使在白天也应清晰可见。这些要求与“在默认工作状态下,仅通过松开加速踏板实现的制动作用不应使车辆减速至停车”的规定,均将在2027年1月1日起实施。
新国标还要求,当车辆自动控制制动或电力再生式制动带来的减速度超过1.3m/s²时,系统应发出制动信号,即点亮刹车灯。制动信号发出后,只要减速需求持续存在,该信号就应持续发出。
之所以大众对新国标的发布颇为关注,是因为这些年来单踏板模式一直存在争议。在传统燃油车中,驾驶员驾驶汽车时需要控制两个踏板——油门踏板加速,刹车踏板减速。而单踏板模式是指驾驶员只需使用一个踏板(通常是加速踏板)就可以完成加速和减速两种操作的驾驶模式。当驾驶员踩下加速踏板时,车辆就会加速,而当驾驶员抬起加速踏板时,车辆会出现明显的减速,这一过程的效果,相当于踩下了制动踏板,有些车型甚至可以依靠单踏板模式实现完全刹停。
不少人认为,单踏板模式下,驾驶员在紧急情况中容易凭借在燃油车时代形成的惯性,在需要减速或停车的时候,于慌乱之中把加速踏板/油门当成刹车踏板踩了下去,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危及驾乘人员安全。实际上,这种担忧也的确在过去几年时有发生。
单踏板模式设计的初衷是为了提高车辆续航。当驾驶员将脚抬离加速踏板,车辆就会将前进的动能转化为电池中的电能,从而提高续航。与此同时,在城市拥堵路况下,单踏板模式可以减少频繁切换踏板操作,提升驾驶舒适度。此外,它还可以延长机械刹车部件寿命。
从目前来看,虽然多数车企已为单踏板模式提供了动能回收强度的多挡调节功能,但在具体实现上仍存在明显差异:包括动能回收的介入力度是否足以实现车辆刹停、该模式是否默认启用,以及是否允许用户手动关闭等方面。
鉴于这一技术的不一致性可能影响驾驶安全与用户体验,新国标对单踏板模式的功能边界、启用条件及用户提示要求作出统一规范,以推动行业标准化,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和道路行车安全。
“单踏板模式最大的安全隐患在于,它可能会干扰驾驶员原有的条件反射机制,从而增加误将油门当作刹车的风险。”一位在整车企业有着多年从业经验的汽车工程师告诉记者,在单踏板模式下,如果驾驶者误以为只要松开加速踏板就能刹停,或者迟疑是否还要再踩刹车,可能会延误最佳制动时机。这对用户教育和车企建立冗余安全体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与此同时,他提到,单踏板模式本质上是将原本分属两个踏板的功能——加速和减速——整合到了一个踏板上,也就是由一个控制单元同时承担两项关键控制任务。从电子架构上来看,这套系统是由多个电控板和元器件集成而成,所有指令都通过一个“中枢神经”来调度执行。系统集成度更高了,也意味着对软件逻辑的要求也会相应更高,系统容错、故障自检、安全冗余都要做得更严谨。因此,需要监管机构制定统一的标准来规范。
“从车企的角度来看,国家对单踏板模式出台统一标准,短期内确实有利于规范产品定义,提升用户安全预期。但这也会带来一些新的连锁反应。”上述汽车工程师告诉记者,在统一的国家标准之下,相关零部件供应商可能会面临更高的成本压力。若整车企业继续向相关零部件企业压价,相关零部件供应商围绕关键零部件的技术能力、合规成本、利润空间之间的博弈会更激烈,行业淘汰赛会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