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季末资金回表与估值整改半年考的双重压力下,今年上半年我国银行理财市场总体发展平稳,势头向上向好。根据普益标准最新数据,二季度,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已经突破31万亿元大关。在产品创新方面,理财公司主打低波稳健与多元主题并进。面对下半年的市场压力,理财公司纷纷向权益市场求解。专家建议,在利率下行的大趋势下,投资者既要合理调整收益预期,也要根据自身投资经验、风险偏好等选择合适的理财产品,通过多元化配置平衡风险和收益。
站稳30万亿元大关
今年以来,银行理财市场总体发展平稳。2025年一季度末,全国共有215家银行机构和31家理财公司共存续产品4.06万只,同比增加0.67%;存续规模29.14万亿元,同比增加9.41%。二季度,截至目前,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已突破31万亿元大关。
具体来看,截至2025年6月末,全市场共存续理财产品4.23万只,存续产品规模达30.97万亿元,较去年底上涨3.4%。在经历今年4月和5月突破31万亿元规模后,由于季末回调等原因,6月末规模稍有回落。
新发行理财产品方面,以刚刚过去的6月为例,产品发行量显著回升。普益标准监测数据显示,6月全市场共新发2789款理财产品,环比增加402款。其中,理财公司新发2012款理财产品,环比增加323款,占全市场理财产品发行量的72.14%。
在业内专家看来,存款利率压降进度较快,定期存款收益率竞争力显著低于理财产品,低风险偏好资金持续回流理财市场,季度末资金在理财产品和银行存款之间存在的“跷跷板”现象出现弱化。
“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普遍降至1%以下,而理财产品的收益相对较高,二者之间形成了明显的利差。”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指出,在今年上半年流动性总体充裕的背景下,银行降低了存款利率,这不仅提升了理财产品的吸引力,还导致部分原本用于存款的资金流向理财领域。
含权理财产品迎“向上”空间
除规模增高外,理财产品上半年还经历了业绩表现分化。Wind数据显示,占比97%的固收类产品中,纯固收类年化收益率2.84%,现金管理类产品近7日年化收益率1.43%,均高于同期存款利率。
权益类理财产品收益率则承压,平均年化收益为4.1%,受股市波动影响显著。总体看,权益类理财产品收益呈现明显的波动。2月,权益类理财产品收益达到年内高点,近1个月平均年化收益率高达22.08%。然而,在三、四月,收益率出现了大幅下跌。直到6月,权益类理财产品的收益才迎来回暖。
近年来,随着资管新规的落地实施,权益类产品的数量和规模在持续扩大。这其中,政策加码也对权益市场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一直高度重视资本市场,积极引导银行、保险和资管机构维护资本市场稳定,鼓励理财公司、信托公司加强权益投资能力建设,发行更多长期限权益产品,积极参与资本市场,多渠道培育壮大耐心资本。
事实上,做大含权理财产品已成行业共识。但在实际推进中仍面临诸多现实挑战。业内专家指出,对于银行理财而言,这一转型过程并不顺畅,因为市场中传统理财客户的风险偏好普遍较低,对净值波动的容忍度较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含权理财产品的推广。
多元配置成共识
展望下半年银行理财市场,多数专家持乐观态度,认为理财产品收益仍具吸引力,将吸引更多资金在下半年涌入银行理财市场。
需要指出的是,今年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出现了大规模下调的现象。仅在6月,就有上百款理财产品发布了相关下调公告,甚至部分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已经低于同期存款利率。
“银行理财市场下半年将面临降息压缩收益与估值整改的双重压力。”娄飞鹏表示。目前来看,不少理财公司开始从产品、策略两个方面应对挑战。
在产品创新方面,理财公司主打低波稳健与多元主题并进。例如,光大理财加大“稳健低波”产品发行,定位平衡收益与波动;建信理财以存款、存单、短债为主要资产。招银理财、中银理财则纷纷推出按月/季分红产品,满足流动性需求。
在投资策略方面,不少理财公司开始采取缩短久期和多元配置的策略。“理财公司可以通过缩短底层债券的久期来应对利率波动对产品净值的影响,同时谨慎控制杠杆水平,并精选优质投资标的,以降低净值波动的风险。”普益标准研究员张翘楚认为,未来“固收+”投资策略可能会更加规范,权益类资产的配置将更加谨慎,其配置比例也会更加合理。在流动性管理方面,机构可能会为开放式理财产品配置更多的流动性资产,以应对投资者因净值波动而可能产生的赎回需求。
“在利率下行或者利率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既要合理调整投资收益预期,也要根据自身投资经验、投资能力、风险偏好等选择合适的投资理财产品,通过多元化资产配置平衡风险和收益。”娄飞鹏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