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建交75周年之际,印度尼西亚驻华大使周浩黎出席了2025贝壳财经年会。
7月10日,周浩黎在2025贝壳财经年会“中国企业出海:开放世界,共生共融”论坛上发表了《走向全球,走进印度尼西亚》的主旨演讲。周浩黎主要谈论了三项议题:印尼与中国双边关系的发展,中国为何选择东盟又为何选择印尼,中国企业如何能在“走出去”的进程中做得更好,还参与、见证了贝壳财经出海联盟成立仪式。
他强调,中国在印尼各领域的投资每年都在成倍增长。“无论是在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生态系统、互联互通、农业科技、健康产业、数字经济还是职业培训领域,我们都有无数机会将中国的优势与印尼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反之亦然。”
全球化为出海企业带来红利的同时也伴随风险。今年以来,美国一系列关税政策变动给中国传统外贸企业造成一定影响,但中国企业也通过出海与转内销两条腿走路、出口美国以外的新兴国际市场等措施抵御风险。
面对全球化伴生的不确定性因素及逆全球化威胁,周浩黎强调,全球化依然具有重要意义,但不应成为一种同质化的力量,而必须成为一座桥梁,一个尊重多样性、促进包容性合作的平台。而在这一过程中,本土化对企业“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企业需要重视本地合作伙伴选择,需要理解当地动态,倾听、适应,并与当地社区共同创造价值。
7月10日,印度尼西亚驻华大使周浩黎出席2025贝壳财经年会。
中国在印尼各领域投资每年成倍增长
今年是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建交75周年。2013年,中国与印尼宣布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双方在政治、安全、海洋、经济及人文等领域持续推进了多项合作。
在贸易和投资领域,中国已成为印尼的重要合作伙伴之一。具体到投资方面,他指出,中国在印尼各领域的投资每年都在成倍增长。现场披露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在印尼的投资金额达81亿美元。“而2014年,这一数字仅为约8亿美元。”
“这向中国企业传递了一个积极信号:印尼十分重视与中国加强关系。同时,这种稳固的伙伴关系是中国企业继续开拓印尼市场的坚实基础。”周浩黎说。
外交部官网“中国同印度尼西亚的关系”相关资料显示,我国是印尼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额1478亿美元,同比增长6.1%,其中我方出口767亿美元,同比增长17.6%,进口711亿美元,同比下降4%。2022年11月,两国签署《关于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双边经济贸易合作的协定》。我国是印尼第二大外资来源国,印尼是我国在东盟第二大投资目的地。
近年来,中国企业在东南亚重点押注矿业、基建、新能源汽车等高端制造产业。周浩黎认为,东南亚不仅是制造业中心,更是消费、创新和人才的聚集地。据现场披露资料,截至目前,东南亚地区拥有超过6.8亿人口,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中产阶级不断壮大,人口结构年轻且数字化程度高,经济也日益开放和趋向一体化;另外,截至2024年,东盟与中国的贸易总额达9823亿美元,来自中国内地及香港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额达336亿美元。
“作为东南亚地区最大的国家,印尼发挥着关键作用。”周浩黎称,印尼拥有超过2.8亿人口,60%以上的人口年龄在35岁以下,是世界第四人口大国,也是东盟最大的经济体。“预计未来十年内,印尼将跻身全球十大经济体之列。”
印尼正经历着数字化转型,电子商务、金融科技创新及创意经济正加速发展。周浩黎指出,印尼不仅是一个经商之地,更是共同发展的合作伙伴。“普拉博沃·苏比延多总统领导的新政府专注于绿色基础设施、农业、自然资源下游产业、数字经济、人力资本和区域均衡发展等。”
他还表示,印尼一直努力制定有利于投资者的政策,减少官僚主义,以吸引更多投资。“我们已实施了亲商法规,允许更多行业向外资开放所有权,并提供其他激励措施、优惠税收政策,同时简化监管流程。”
7月10日,印度尼西亚驻华大使周浩黎出席2025贝壳财经年会。
中国有机会结合自身优势与印尼实际在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数字经济等领域合作
“印尼欢迎中国的企业家、企业及创新者与印尼开展合作。不仅是来投资,更要与我们共同成长、相互学习、携手打造解决方案。无论是在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生态系统、互联互通、农业科技、健康产业、数字经济还是职业培训领域,我们都有无数机会将中国的优势与印尼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反之亦然。”周浩黎在演讲中强调。
他呼吁更多中国企业走进印尼。“这不仅是进入一个市场,更是成为印尼未来的一部分。让我们以负责任的态度拥抱全球化,以真诚的态度践行本土化。让我们建立的伙伴关系不仅能带来利润,更要有意义、互利共赢。”
如今,思想、资本和技术跨国流动速度加快,出海成为企业的一种选择。而国际环境复杂多变,贸易规则、政策法规存在差异,数据跨境流通等问题涌现,地缘政治冲突不断,也让企业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及逆全球化的威胁。
面对上述情况,周浩黎认为,全球化依然具有重要意义,但它不应成为一种同质化的力量。“相反,全球化必须成为一座桥梁,一个尊重多样性、促进包容性合作的平台。”
企业“走出去”战略必须立足当地实际。周浩黎表示,这需要同理心、信任和长远眼光,要重视当地价值观、文化认同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对于任何国际合作伙伴或投资者而言,仅依靠规模或资本未必能成功。真正持久的成功源于理解当地动态的能力,源于倾听、适应,并与当地社区共同创造价值。”
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尤其是数字经济企业,可能会面临成本、税收、数据安全合规、隐私保护,甚至垄断认定等挑战。对出海企业而言,如何选择本地合作伙伴至关重要。周浩黎认为,本地合作伙伴不仅是中间人,更是共同创造者、文化向导和长期盟友,能够帮助企业建立信任、定制创新方案,并确保发展的公平性与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