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发改委与西安市市场监管局日前推出新规,要求景区内具有垄断性且游客普遍需要乘坐的景区观光车、摆渡车、索道、缆车、游船、电梯等交通运输服务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景区内交通工具、配套停车场到景区大门的交通工具,除因安全、环保等原因确有必要统一乘坐外,不得强制要求游客乘坐并收费。
这样的规定收获了不少好感,很多人希望各大景区能跟进,好好整治一下摆渡车乱象。但上述规定的效果能否如大家预期的那般乐观,恐怕还有待观察。
游客苦摆渡车久矣,这不是一句玩笑话。南都2024年关于摆渡车乱象的调查报道提到,2024年1月至7月消费舆情分析显示,全国有关景区接驳车、摆渡车的消费维权舆情信息达到3万多条。只要是景区,似乎就少不了摆渡车,这种操作简单粗暴,表面上看是满足游客刚需,实则往往本来没有需求,是景区想方设法创造需求,目的就是创收,让游客花更多的钱。
如此乱象该如何整治?需要分清楚具体情况。比如说,针对景区配套停车场到景区大门这段路,西安上述规定明确禁止强制游客坐景区摆渡车。这种情形比较好界定,但实际上,很多景区的套路远比这复杂。
比如2024年江苏省消保委发文提到,部分景区人为拉长核心景点与景区大门的距离,“但哪些景区是确有实际需要、哪些景区是借此名头跟风收费,消费者无法辨别,只有景区自己心知肚明”。景区大门越修越远,进入景区还得花钱坐摆渡车,这种操作让人无奈,如果游客选择步行,数公里的路程着实让人犯难。对于景区内的摆渡车乱象,这次西安的整治行动也很重视,治理主要考虑两个要素,一是这种摆渡车具有垄断性,二是游客对此普遍有需求。前者好界定,但关于普遍需求,这个问题就很模糊。从景区大门到核心景点,游客坐摆渡车的话,算不算普遍需求?要不要纳入政府指导价?恐怕不容易说清楚。
很多景区的摆渡车操作就是搞变相强制,游客看似可以自主选择,实则只能被迫埋单。至于理由,有的说是为了安全管控,有的说是为了环保,而背后逻辑,说好听点就是创造需求,说难听点就是制造障碍。景区的小心思大家都懂,这样的问题消保委看得很清楚,游客意见也很大,唯独各景区还在重复玩套路。套路越来越普遍,好像成了一种行业惯例,可也因为普遍了,游客怨气也更重了,如果再不治理,行业声誉难免受到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此类问题比较复杂,很多时候都源自一种系统性的精妙设计,景区在线路规划之初就算计游客。按理说,摆渡车是一种可选服务,游客有需求就去消费,如今成了一种隐形的消费陷阱,游客只能吃哑巴亏。可见,治理这类乱象,不能只考查价格是否合理,也不能光看需求是否普遍,还应该审视景区的规划细节,不合理的规划当改就改,从源头上消除那些伪需求,抑制各种变相强制消费行为,真正改善景区体验,才能让游客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