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7-11 23:53:20 股吧网页版
工信部发布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2025年工作要点,含五方面17项内容
来源:界面新闻

  7月1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2025年工作要点,含五方面17项内容。其中提到,推进数字化转型。持续开展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引导规上工业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改造。落实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编制发布场景化、图谱化推进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参考指引,推动重点行业依据数字化转型场景图谱开展转型诊断改造,征集和遴选一批典型经验做法。面向数据价值挖掘、设备更新改造、工艺流程优化等培育一批场景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供应商。健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服务体系,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分类分级评价。印发《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创建指引》,建设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推动工业企业和园区建设一批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实现对能耗和碳排放的精准化计量、精细化管控、智能化决策和可视化呈现。遴选推广一批“数字三品”应用场景典型案例,加快消费品行业数字化融合应用。

  全文如下: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以新型工业化为关键任务,以新质生产力为主攻方向,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健全推进两化融合制度,把握人工智能变革机遇,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把两化融合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任务和具体实践,以融合促发展、以融合促创新,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向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迈进,为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一、健全两化融合发展制度

  (一)强化两化融合领导机制。将两化融合的思维贯穿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各方面,体系化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中小企业数字化、智能制造工程、工业互联网等重点工作,把推进融合发展体现到各项政策标准制定、行业规划实施、重大项目部署等具体任务中。调整成立两化融合工作领导小组并召开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研究部署新征程推进两化融合的思路举措。

  (二)健全两化融合政策体系。抓好“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落实,高质量编制“十五五”两化融合发展规划,明确两化融合领域工作概念和协同关系,引导政产学研各方找准融合发展路线和推进重点。推动发布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工业互联网平台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数据要素赋能新型工业化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统筹用好“两新”“两重”等政策,推动重点行业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

  (三)持续拓展产业评估监测。进一步明确两化融合可评价、可考核、可量化的发展目标,完善两化融合发展监测分析、绩效评估和监督考核机制,加强对产业两化融合度的跟踪分析。建立健全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体系,依托各行业、各领域、各项重点工作的评估评价基础,研究提出表征两化融合程度的总体指标。强化对现有两化融合水平、智能制造成熟度、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等评估评价工作的统筹与数据换算,印发《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通用评估指标体系(试行)》,基于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统一归集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数据。

  二、夯实两化融合发展基础

  (四)夯实融合发展基础保障。加大5G演进和6G技术创新投入,推动工业5G独立专网建设,推动5G规模化应用“扬帆”行动升级方案落实。组织开展算力强基揭榜行动,有序推进算力中心建设布局优化,深化算力与行业融合应用。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高质量发展,研究工业互联网平台梯度培育机制,完善网络、标识、平台、数据、安全功能体系。打造“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升级版,支持有条件的城市开展“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建设。

  (五)深化关键融合技术攻关。支持基础软件和工业软件高质量发展,组织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揭榜挂帅”攻关,加强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的研发布局。鼓励研发推广面向典型场景的工业智能体,支持一批企业开展智能体试点建设,提升工业全流程智能化水平。支持工业智能技术研发,制订工业智能技术体系图谱。

  (六)提升工业数据要素供给。加快数据要素赋能新型工业化,推动数据资源化、资产化和要素化。推动产品主数据标准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提升数据标准化水平。推广企业首席数据官制度。打造安全可信的工业数据空间,高效开发、构建和维护数据资源。建设一批高质量行业数据集,推动工业数据算法模型、基础技术组件、应用组件功能的升级优化,探索建立工业数据流通和交易机制,提升工业数据的采集互联效率。组织工业领域数据要素应用场景典型实践案例征集,发布应用场景指引。

  (七)培育数字化通用解决方案。遴选一批通用性强、标准化程度高的数字化通用工具产品,大力培育低成本、高质量的软硬件产品。研究建设数字化转型通用工具产品测试认证体系,研制通用工具产品技术要求、测试规范等标准。面向原材料、高端装备、消费品、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需求,开展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揭榜挂帅”。

  三、强化信息技术赋能应用

  (八)推进数字化转型。持续开展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引导规上工业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改造。落实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编制发布场景化、图谱化推进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参考指引,推动重点行业依据数字化转型场景图谱开展转型诊断改造,征集和遴选一批典型经验做法。面向数据价值挖掘、设备更新改造、工艺流程优化等培育一批场景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供应商。健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服务体系,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分类分级评价。印发《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创建指引》,建设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推动工业企业和园区建设一批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实现对能耗和碳排放的精准化计量、精细化管控、智能化决策和可视化呈现。遴选推广一批“数字三品”应用场景典型案例,加快消费品行业数字化融合应用。

  (九)促进网络化协同。加快新型工业网络建设,推动5G、工业光网、工业以太网、时间敏感网络(TSN)等各类工业无线、有线网络技术融合组网,促进企业加快内外网改造。实施标识“贯通”行动、工业互联网与重点产业链“链网协同”工程。推动工业互联网在电力、工程机械、电子、装备制造、汽车等行业规模化应用,加速工业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双向赋能,开展“链网协同”典型案例征集。挖掘和推广一批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数字化管理、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平台化设计等新模式新业态典型案例。

  (十)提升智能化水平。编制制造业企业人工智能应用指南,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实施“人工智能+制造”行动,支持企业在重点场景应用通用大模型、行业大模型和智能体。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持续开展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行动,研究制定智能工厂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依托智能工厂建设,带动智能制造装备、工业软件和系统集成创新成果加速应用和迭代升级。

  (十一)引导产业链群转型改造。深入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研究启动世界级集群培育工程,面向重点集群和园区,推动建设一批高标准数字园区。继续实施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园区“百城千园行”,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在重点园区的规模化建设应用。支持一批有条件的地方开展数字化供应链贯标试点,加快建设高效、柔性、可控的数字化供应链体系。

  四、完善两化融合标准体系建设

  (十二)推动两化融合标准协同配套。强化对全国两化融合标委会(TC573)、全国信息技术标委会(TC28)等标准化技术组织的工作指导,进一步发挥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化总体组、国家工业互联网标准总体组的作用,构建数字化转型、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标准体系间的协同配套机制,加强各标准体系间的采标引用。深化国际标准化工作,围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业大模型、数据治理应用、工业软件等领域,在国际标准化组织立项一批国际标准,提升国际标准话语权。

  (十三)加快成熟标准应用推广。迭代优化两化融合标准体系,编制发布《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加大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工作指导。聚焦工业互联网、数字化供应链、设备数字化管理、工业数据、工业软件、工业操作系统等细分领域推动一批标准制修订。进一步扩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升级版贯标、数字化转型贯标、数据管理成熟度贯标覆盖范围,稳步提升企业数字化能力。

  五、培育两化融合协同发展生态

  (十四)健全融合发展服务载体。推动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等公共服务载体完善功能、提升赋能水平,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诊断评估、供需对接、人才培育等服务。

  (十五)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引导产业基金加大对两化融合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的支持力度。推动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深化实践探索,引导金融资源向两化融合领域倾斜。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引导社会资本向两化融合发展领域硬科技项目加大投入力度。

  (十六)强化技术技能型人才培育。持续推进国家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建设,打造卓越工程师教育工信品牌,推动数字化人才供需适配。开展两化融合领域人才需求预测研究,依托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制造业人才支持计划等,逐步壮大高层次人才队伍。举办全国工业和信息化技术技能大赛,围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设立赛项,培育和挖掘一批技术技能型人才。

  (十七)推动举办高端交流活动。组织举办两化融合培训班及相关赛会活动,加大政策宣贯和方法路径引导,凝聚产业共识、促进经验交流。面向重点行业、产业集群、产业园区组织开展场景级精准供需对接活动。积极参与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咨询组、产业数字化工作组活动,举办2025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论坛数字产业生态分论坛等活动。深化企业、产品、标准、人才等的国际交流,推动两化融合优秀实践“走出去”。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