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慧
北京海淀正在向北发展,留住人才、聚集人气、解决生活配套等“人”的问题是关键。
近期,记者随机采访了多位在海淀北部工作的科技公司从业者,他们认为北部片区除了科技公司扎堆外,生活和商业配套还有一定改进空间。
产业聚集最成熟的中关村软件园,2000年正式立项,起步较早,其创新、资本和智力密集型的要素,都和其商业配套、交通基建等形成反差,不少科技公司高收入的年轻人,调侃地自称为后厂村“村民”。
后厂村有这么多的大公司和高收入人群聚集,园区的生活配套水平还经常被诟病,海淀北部地区的生活配套便利度能好起来吗?
“如果你见过十多年前的后厂村,或可相信更远的北部片区也能发展起来。”北京一位科技公司中层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她是北京人,办公地点在海淀南部的中心区域。
40多岁的某大厂技术人员张元(化名),刚从朝阳区的东四环举家搬迁到了海淀区西北五环边上清河片区,清河片区的房价比他之前居住的东四环的小区价格更高,但上班路程从35公里缩短到15公里左右,也给小孩挑到了更好的学校。
在张元看来,搬到西北五环边上已经是他能接受的最北的地方。他公司所在的温泉镇,从清河出发还要向西北走15公里。温泉镇汇聚了华为北京研究所、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龙芯中科等一批企业和研发机构,是海淀向北发展的四个镇之一。
“生活上肯定是朝阳方便,在清河片区也还行,再往北走,生活配套会差一些。”张元说,很多刚毕业的年轻人会选择在北部园区公司附近租房。
对于配套问题,一位参与园区运营管理的负责人介绍,过去产业园区规划的逻辑是“产城人”,现在科技新城发展的逻辑是“人城产”。如果按照“产城人”的逻辑去规划,其规划主要是围绕产业招商,而非围绕人的生活需求,这必然会导致一些影响生活品质的配套问题,这种问题在国内的很多地方都很普遍。目前,海淀北部地区的园区,第一步先要解决产业聚集的问题,形成产业生态之后,相应的配套也要一点点补齐。
(图:中关村集成电路设计园摄影/周慧)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员郝庆在海淀工作生活多年,他认为,从城市规划角度来看,北京在围绕人的生活配套方面的重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从地理空间来看,海淀乃至包括整个北京都不缺空间,问题是生活配套够不够,年轻人租房租金高不高。北京应该向杭州学习,从给刚毕业一穷二白的年轻人在北京创业的一张床,到满足高品质生活的配套需要,海淀还有一定的进步空间。
00后年轻人的心态也在变化,以前名校毕业生都想要留北京,现在一部分年轻人注重实惠和舒适,他们在南方一些经济发达城市也能获取全球信息、资源和高端产品。
当然,这几年北京也开始做一些改善,比如“十四五”期间,北京计划建设筹集保租房40万套(间),改建类保租房也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
“海淀已经做了很多努力,包括办毕业季活动,发校友卡,推人才公租房。”海淀一位官方人士表示,针对年轻人的居住成本高的问题,4月份出台了《海淀区试点建设北京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示范区十条措施》,面向人工智能领域重点企业的应届毕业生,提供最长6年的青年公寓租金梯度优惠,未享受青年公寓且符合条件的,可申领租房补贴。
在北部,海淀大悦城已经开业,永丰TOD(山姆会员店)项目也在加速推进,预计2027年可开业迎客,包括医院、地铁、学校等满足北部高科技人才的服务消费配套也在加速完善。
另外,北京有七成的AI企业都在海淀,北部空间面积大,也是开放式的园区,场景利用限制少,AI企业可以在北部落地一些场景实验,给园区融入更多的AI细节,提升园区生活服务配套环境。
相对拥挤的南部来说,海淀北部还有很多可能性。在新一轮以AI为主导的产业革命中,万亿GDP的海淀向北要空间,也拿出了诚意和姿态,希望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和中小科技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