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7-11 23:13:10 股吧网页版
连续六年蝉联第三,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如何继续突破?
来源:上观新闻

  “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中国各大港口城市的国际竞争力有何变化?航运市场周期波动频繁,港航企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哪些挑战?绿色低碳浪潮势不可挡,各方如何携手共筑航运绿色未来?

  7月11日,2025年中国航海日上海主题活动启动仪式、2025北外滩航运高质量发展大会在上海虹口举行。现场发布的《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2025)》显示,上海连续六年蝉联国际航运中心第三位。

全球航运中心格局“稳中有变”

  作为承担全球80%货物运输的行业,航运业不仅是全球贸易的“血脉”,更是推动区域经济繁荣和全球供应链稳定的核心力。面临地缘政治冲突、能源转型和技术变革等一系列挑战,航运业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与活力,主要国际航运中心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

  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由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与波罗的海交易所联合编制,自2014年首次发布以来,已成为全球航运领域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评价体系之一。该指数对全球43个航运中心城市进行综合评价,涵盖港口条件、航运服务和综合环境三大维度,下设16项二级指标,为政策制定者、企业和研究者等产业链各环节提供参考。

  指数结果显示,2025年全球航运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前20位分别为新加坡、伦敦、上海、香港、迪拜、鹿特丹、宁波舟山、雅典-比雷埃夫斯、汉堡、纽约-新泽西、休斯敦、广州、青岛、东京、釜山、安特卫普-布鲁日、深圳、天津、洛杉矶、温哥华。

2014-2025年全球航运中心排名前十的城市

  拥有国际影响力的航运中心是“海洋强国、航运强国”建设的关键要素之一。《报告》显示,“十四五”期间,中国主要航运中心排名中稳中有升,呈现“头部有突破、腰部齐进步”的发展态势。上海和香港保持全球第三、四位次,宁波舟山、广州、青岛、天津等排名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展现出中国从“航运大国”迈向“航运强国”的坚定步伐。

“十四五”期间中国主要航运中心排名变化

  2024年,上海港成为全球首个集装箱吞吐量突破5000万标箱的港口,连续十五年蝉联全球最繁忙集装箱港口桂冠,彰显了上海港世界一流航运枢纽的地位。指数结果显示,“十四五”期间,上海较新加坡、伦敦两大“国际顶流”的得分差距总体呈收窄趋势,其中上海较伦敦的分差由2021年的0.38分收窄至2025年的0.01分,距离赶超这一老牌航运中心只剩下“一步之遥”。

“十四五”期间指数评价结果前三名得分

  “上海的发展得益于其完善的航运产业生态、一流的港口基础设施、领先的海事法律服务和航运金融服务,以及强大的应变能力。”《报告》指出,展望未来,上海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这座东方大港将继续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中国建设“航运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高端服务短板待补

  高端航运服务业是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软实力和关键性指标,其提升难度远高于货物吞吐量、港口基础设施等“硬实力”指标。加快提升高端航运服务能级和航运资源全球配置能力,离不开港口、航运、金融、司法、仲裁等各方协同发力、久久为功。

  指数结果显示,新加坡和伦敦在航运服务领域的领先优势依然显著。国内主要航运中心中,仅有上海和香港的航运服务排名与总体排名较为一致,其余城市的航运服务得分排名均低于总体排名,显示出中国港口软实力和硬实力之间的“落差”依然存在。

2025年中国主要港口总体排名和航运服务排名

  从前五名变化情况看,航运服务业尤其是高端航运服务的“头部效应”非常显著。“十四五”期间,伦敦和新加坡的航运服务得分维持在90分上下,交替占据“头把交椅”;上海五年来得分在75-79分区间波动,全球第三的位置稳固;香港、迪拜、雅典-比雷埃夫斯竞逐四、五位,得分在70分上下徘徊。

  全国首例涉外海事临时仲裁案件在虹口北外滩开庭并作出裁决、集运指数(欧线)期货上市近两年来功能发挥逐步显现……过去的一年里,上海加快形成“五个中心”联动发展新格局,航运和金融相互赋能,在航运金融、海事法律等高端航运服务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例如,针对港航业界高度关注的临时仲裁,上海在全国率先构建起由人大地方性法规、政府部门规范性文件、人民法院司法政策文件、行业协会仲裁规则、仲裁机构服务指引等组成的多层次、全链条临时仲裁制度规则体系,为境内外经营主体选择以上海为仲裁地进行临时仲裁提供了制度支撑和规则指引。

向智发力逐绿而行

  航运业既是国际贸易的重要支柱,也是碳排放的“大户”。据国际海事组织(IMO)统计,航运业每年排放约10亿吨二氧化碳,约占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3%。近几年来,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团队高度关注绿色航运这一大趋势,每年在报告中专题分析航运业面临的深刻变革。

  今年的《报告》指出,船舶大型化、联盟重组、数字技术应用等正在重塑行业格局,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全球共识。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首次将航运业纳入监管范围,标志着航运业正式进入碳定价时代,业界正在经历从“燃油效率”到“碳效率”的转变,这一进程将重塑行业未来数十年的发展轨迹。

  “在这场全球航运业的绿色革命中,主动适应者将赢得未来,而观望者可能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报告》认为,航运脱碳已进入深水区,需要技术创新、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优化三管齐下,任何单一解决方案都难以独力承担减排重任,唯有系统性的产业协同,才能推动航运业真正驶向可持续的未来。

  事实上,面对绿色低碳转型大趋势,全球主要航运中心都在抢抓“换道超车”窗口期。以绿色燃料加注为例,据《报告》统计,已有多地提出要建设全球船用绿色燃料加注中心。例如,上海港正在打造东亚绿色加注中心,积极筹备建设LNG、甲醇等清洁燃料加注设施;深圳海事局、深圳市前海管理局联合发布《深港甲醇加注作业安全核查指引》,有力推进船用绿色燃料加注区域合作;釜山港去年完成韩国首次船对船甲醇燃料加注作业,还首次实现LNG同步加注操作;伦敦发挥航运服务优势,当地律所与船级社联合开展绿色燃料加注与港口系统网络安全培训。

  人工智能是另一个决定全球航运中心格局的“胜负手”。据统计,2024年海事AI市场规模飙升至41亿美元,同比增长近三倍。从船舶操作到港口管理,从安全合规到能效提升,AI正在渗透航运业的每个环节。例如,近期开工的上海港罗泾集装箱码头改造二期工程目标打造“全球智能码头新标杆”,依托AI和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全面实现码头设备的智能化运转。上港集团推出“MaaS AI助手”,能够实时解析船期、靠泊、箱货、装卸、放关等数据,为港口运营各环节的协同作业提供有力支持,显著提升了港口的对外综合服务能力。

  《报告》强调,AI的成功应用不仅依赖技术创新,更需要生态系统支持。中小企业凭借敏捷性在细分领域取得突破,大型企业通过资源整合推动规模化应用,船级社和监管机构构建必要的标准与规范,“这种多方协作的模式,正是航运业应对数据治理、网络安全和伦理风险等系统性挑战的关键”。

  回顾“十四五”,以上海为龙头的中国港口群能级全面跃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提高,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的优异答卷。站在“十五五”的新起点上,上海港将进一步引领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不断开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新局面,在全球航运格局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和全球贸易繁荣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