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与新加坡、伦敦两大国际航运顶流城市的差距呈收窄趋势。其中,上海与伦敦今年的分差仅为0.01分,距离赶超这一老牌航运中心只剩下一步之遥。
7月11日发布的《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2025)》(简称《报告》)披露上述信息。《报告》显示,新加坡、伦敦和上海位列2025年全球航运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前三位,指数得分依次为99.5、81.02和81.01,上海连续六年蝉联国际航运中心第三位。
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由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与波罗的海交易所联合编制,自2014年首次发布以来,已成为全球航运领域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评价体系之一。
该指数对全球43个航运中心城市进行综合评价,涵盖港口条件、航运服务和综合环境三大维度,下设16项二级指标,为政策制定者、企业和研究者等产业链各环节提供参考。
“十四五”期间,以上海为代表的中国港口方阵主要指标进步显著。
“上海的发展得益于其完善的航运产业生态、一流的港口基础设施、领先的海事法律服务和航运金融服务,以及强大的应变能力。”《报告》解释。
波罗的海交易所亚洲区负责人张竞优(Cheong Jin Yu)认为,上海不断进行数字化转型,比如智能港口技术和绿色港口技术,以及港口去碳化技术等,这些都增强了上海的战略优势。
新华指数研究院负责人曹占忠指出,在全球航运格局演变方面,多中心分布式的韧性网络正在加速跃迁,新加坡、伦敦、上海持续领跑全球,与香港、迪拜共同构成了世界顶级的航运中心集群。而中国航运力量正在系统性重构全球版图,上海、宁波舟山为引领的中国七大港所在的国际航运中心也跻身全球前列,形成最大的区域集群。
《报告》显示,“十四五”期间,中国主要航运中心排名稳中有升,呈现“头部有突破、腰部齐进步”的发展态势。上海和香港保持全球第三、四位次,宁波舟山、广州、青岛、天津的排名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展现出中国从“航运大国”迈向“航运强国”的重要转变。

2014-2025年全球航运中心前十排名。图片来源:《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2025)》
在港口动能方面,亚洲港口群以规模和技术筑牢全球资源配置的枢纽地位。在规模上,2024年,上海港成为全球首个集装箱吞吐量突破5000万标箱的港口,连续十五年蝉联全球最繁忙集装箱港口桂冠。宁波舟山和深圳两大集装箱枢纽港的吞吐量增速也超过10%,增长迅速。新加坡港口硬件指数快速提升。
高端航运服务业是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软实力和关键性指标,其提升难度远高于货物吞吐量、港口基础设施等硬实力指标。
指数结果显示,新加坡和伦敦在航运服务领域的领先优势依然显著,新加坡航运服务今年首次超过伦敦。
国内主要航运中心中,仅有上海和香港的航运服务排名与总体排名较为一致,其余城市的航运服务得分排名均低于总体排名,显示出中国港口软实力和硬实力之间的“落差”依然存在。
作为承担全球超过80%货物运输的行业,航运业不仅是全球贸易的“血脉”,更是推动区域经济繁荣和全球供应链稳定的核心力。
全球知名航运咨询机构克拉克森研究公司董事总经理史蒂夫·戈登指出,2024年全球航运贸易“整体表现强劲”,同比增长2.5%,以运输距离计算,去年是近十年航运需求最旺盛的年份。
当下,全球航运业面临地缘政治冲突、能源转型和技术变革等一系列挑战。史蒂夫·戈登提到,“复杂性是我们形容当下航运需求和贸易模式的关键词,我们预计其中一些趋势会继续下去,航运需要韧性来应对这些问题。”
《报告》指出,船舶大型化、联盟重组、数字技术应用等正在重塑行业格局,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全球共识。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首次将航运业纳入监管范围,标志着航运业正式进入碳定价时代,业界正在经历从“燃油效率”到“碳效率”的转变,这一进程将重塑行业未来数十年的发展轨迹。
面对绿色低碳转型大趋势,全球主要航运中心都在抢抓“换道超车”窗口期。
据《报告》统计,已有多地提出要建设全球船用绿色燃料加注中心。例如,上海港正在打造东亚绿色加注中心,积极筹备建设LNG(液化天然气)、甲醇等清洁燃料加注设施;深圳海事局、深圳市前海管理局联合发布《深港甲醇加注作业安全核查指引》,有力推进船用绿色燃料加注区域合作;釜山港去年完成韩国首次船对船甲醇燃料加注作业,还首次实现LNG同步加注操作。
MSC地中海航运董事总经理朱竞在论坛上透露,截至2023年年底,这个运力全球第一的集装箱航运企业已拥有15艘双燃料LNG集装箱船舶。此外,该公司正大力投资行业内规模最大的船队更新计划,订单涵盖150艘双燃料LNG集装箱船舶,其中40艘已顺利交付。
人工智能是另一个决定全球航运中心格局的“胜负手”。据统计,2024年海事人工智能(AI)市场规模飙升至41亿美元,同比增长近三倍。从船舶操作到港口管理,从安全合规到能效提升,AI正在渗透航运业的每个环节。
近期开工的上海港罗泾集装箱码头改造二期工程目标打造“全球智能码头新标杆”,依托AI和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全面实现码头设备的智能化运转。上港集团推出“MaaS AI助手”,能够实时解析船期、靠泊、箱货、装卸、放关等数据,为港口运营各环节的协同作业提供有力支持,显著提升了港口的对外综合服务能力。
《报告》强调,AI的成功应用不仅依赖技术创新,更需要生态系统支持。中小企业凭借敏捷性在细分领域取得突破,大型企业通过资源整合推动规模化应用,船级社和监管机构构建必要的标准与规范。
“这种多方协作的模式,正是航运业应对数据治理、网络安全和伦理风险等系统性挑战的关键。”《报告》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