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上午,位于广东省揭阳市大南海石化工业区的东粤化学20万吨/年混合废塑料资源化综合利用示范性项目在首次投料运行72小时后宣布试产成功,所有工艺指标均达到预期,标志着全球首创连续化、规模化废塑料化学循环项目成功通过工业化验证,也意味着历史上首次全面打通废塑料高值化、无害化利用的产业化路径。
这一诞生于广东的全球首套废塑料循环工业化装置,正是广东石化产业近年来延长化工产品链条的一次生动案例。
能源经济学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董秀成向南方财经记者分析,我国石化产业存在产品结构性矛盾,高端化学品对外依存度高,转型化工品更为迫切。新能源车渗透率加速,炼厂面临油品产能过剩压力,急需向化工品转型以消化过剩产能。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对绿色产品需求的增长,未来生物基材料市场有望快速扩张。
根据此前规划,到2025年,广东的石化产业规模要超过2万亿元。作为全国第二大石化集群,广东已发展形成广州、惠州大亚湾、湛江东海岛、茂名、揭阳大南海五大炼化一体化石化基地和珠海高栏港临港石化基地,粤东、粤西两翼延伸的万亿级石化产业链正蓬勃兴起。
近年来,国内外石化巨头纷纷加码广东,在“超级链主”带动下,广东石化产业链正日趋完善,东西两翼逐步串珠成链。
多位受访专家向南方财经记者分析,石化产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通过超大规模项目投资和临港大型基建,为地方产业带来巨大增量。当前,中国石化产业正经历从“炼油主导”向“化工新材料驱动”的深刻转型,炼化一体化成为各省争夺产业高地的核心战略。
在沿海各省份对石化产业的逐鹿中,广东正加快优化布局,力图形成高度一体化、集约化的石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世界级石化产业带崛起
在我国,近3万家规模以上石化企业、约600个化工园区,星罗棋布散落在各地,形成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为主导的石化产业格局。其中,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东部沿海六大石化省份,累计投资金额约占国内总投资额的八成,竞相布局万亿级产业集群。
广东此前提出,到2025年石化产业规模超过2万亿元,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绿色石化产业集群。
从原油的滚滚热浪到手机壳的精密注塑,每个环节都镶嵌于广东石化产业带中,为周边的汽车、家电、纺织等产业提供支持。
在粤东的揭阳大南海,中石油投资的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已投产;在“南方油城”茂名,东华能源打造全球最大烯烃基地,发展新材料和氢能产业;在湛江东海岛,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生产的特种塑料直供比亚迪电池包……
从地图上看,茂湛石化基地、广州石化基地、大亚湾石化基地、汕潮揭石化基地等自西而东连点成片,广东石化产业已形成“一带、两翼、五基地、多园区”的战略布局,一个世界级石化产业带正在广东沿海串珠成链。
《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逐步形成粤东、粤西两翼产业链上游原材料向珠三角产业链下游精深加工供给,珠三角精细化工产品和化工新材料向粤东、粤西两翼先进制造业供给的循环体系,这正是广东石化产业战略布局的底层逻辑。
“目前,全世界先进石化技术都在广东沿海同台竞技,要抓住这个关键时机,积极培育产业创新力,通过化工中试基地形成创新链条和试验场所。”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副院长纪红兵表示,山东以激烈竞争推动技术快速产业化,浙江以民企活力优化协作模式,均为广东提供了参照。广东石化产业链布局相对完整,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成为新材料等化工产品的重要市场,要通盘考虑打通产业上游、中下游和终端市场。
从现实来看,成品油消费已经达峰,“减油增化”难以避免。然而,广东石化产业带“油头化尾”“减油增化”的格局并非一蹴而就,背后是对产业升级转型的前瞻部署。
近年来,广东积极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引进湛江中科炼化一体化项目、中石油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湛江巴斯夫一体化基地项目、茂名烷烃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惠州埃克森美孚项目、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恒力(惠州)PTA项目等一批重大石化项目落户。
广东招引一批千万吨级炼化一体化项目,并陆续迎来投产,这些项目通过大型装置摊薄成本,并不断压缩成品油收率,大幅增加化工原料占比,延长化工产品链条。

广东揭阳东粤化学20万吨/年项目试生产成功受访单位供图
以此次取得重大突破的东粤化学项目为例,该项目首创“一步法”工艺,即混合废塑料深度催化裂解技术(CPDCC),将混合废塑料直接制成液化塑料裂解气(LPCG)、塑料裂解轻油(PCLO)等高附加值产品。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统计,全球每年产生超过3亿吨塑料垃圾,其中仅9%被回收,12%被焚烧,剩余79%最终进入自然环境。
该项目对于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和推动“双碳”战略具有重大意义,堪称中国绿色科技产业突破技术封锁的缩影。
广东东粤化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新功介绍:“不同于市场上通用的‘先热解制油、再加工成化工原料’的两步法流程,我们的技术无需对各类低值混合废塑料进行复杂分选,直接就能将其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工原料,大大降低了塑料的分选成本,且产品收率高达92%以上。”
不仅如此,东粤化学项目作为揭阳大南海石化工业区绿色化工的“链主”项目,与广东石化直线距离仅数公里,与伊斯科、巨正源等下游企业共享公共管廊和码头设施,形成了隔墙供应关系,降低了运输成本,提高了产业链效率。
“大象转身”
多年来,广东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打造“临港一体化+外资引领”的开放型布局,从国际巨头真金白银的投资便可看出其对广东的信心。
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是巴斯夫迄今为止最大的单笔投资项目,总投资额约 100 亿欧元。埃克森美孚集团正在广东惠州大亚湾石化区投资约100亿美元建设乙烯项目,总投资约100亿美元。这种“巨头领跑小巨人跟跑”的生态,让广东成为全球化工产业转移的核心战场。
尽管体量庞大,广东石化仍面临炼油产能全国第三,但化工新材料自给率仍待提升等问题。与化工第一大省山东相比,广东的石化产业总量仍有差距。
如何破解这一问题?广东石化产业如何实现“大象转身”?
中石化经研院认为,“十五五”期间,国内仍有大量待建项目,中国化工市场将面临原料供应不足、下游需求低迷且产能扩张的多重矛盾。
董秀成分析,我国石化产业布局分散,炼油、乙烯生产遍布20多个省区市,呈现“遍地开花”格局,同质化明显,集约化程度低。在“十五五”期间,石化行业应该合理控制基础产品新增产能,对丙烯、有机硅单体等高风险产品审慎投资,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此外,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产业集中度,推动炼化一体化,实现“减油增化”,提高化工产品比重,如发展高端聚烯烃、工程塑料等,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加大对化工新材料研发投入,攻克高端化工产品关键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解决高端聚烯烃、电子化学品等供应短板问题。
受访专家表示,在当前石化能源供需重构的背景下,广东具有自身优势。广东石化产业从一开始就带着国际化的基因,历史包袱少,技术装备先进。不同于其他石化大省分散布局的特点,广东省石化产业布局高度集中和集聚,“一体两翼”特征明显。
此外,广东在实施制造业当家战略中,将粤东西北纳入全省制造业发展版图,推动石化等优势产业向东西两翼沿海地区延伸发展,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未来,谁能率先突破推动石化产业向精细化工延伸、实现高端产品国产化,并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体系,谁将成为中国石化产业的真正领航者。
以东粤化学项目为例,作为“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四新”典型融合的示范项目,此次项目因自主研发采用了全量废塑料分选技术、连续恒温差压输送进料系统、温度梯度逆流流化床反应器等一系列核心技术,从而攻克了分选难、氯化氢易腐蚀等制约混合废塑料回收的行业难题,不仅能将不同材质的低值废塑料统一制备为高值化工原料,且产品收率较传统工艺提高至少40%,使之具备广阔的市场前景。
在新能源车渗透率加速的背景下,成品油需求峰值可能提前到来,在推动“减油增化”方面,广东应该如何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
董秀成建言,一是加快推进炼化一体化转型升级项目,减少成品油产出,增加高端化工产品生产;二是关注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发展带来的市场需求,开发与之配套的化工产品,如用于汽车轻量化的高性能塑料、用于电池隔膜的特种材料等,拓展化工产品应用领域。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此前表示,为应对全球贸易紧张局势,以及全球产业链的重构,国际化成为中国石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国际合作与创新驱动、绿色低碳、优化结构、集群发展一起,将成为中国石化行业“十五五”期间的五项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