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周潇枭雷椰北京报道新疆戈壁的风车与西北沙漠光伏板全力运转产生的清洁电力,未来将能更高效地配送至千里之外的广东工厂和上海数据中心。
7月1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批复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制定的《跨电网经营区常态化电力交易机制方案》(下文简称《方案》)对外发布。
2002年“厂网分离”的电力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电网业务由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承担,为各自片区提供输配电业务。这两大电网因独立运营、规则差异、系统特性不同等,彼此间存在天然壁垒。不过,两者间存在物理联络通道,目前建成的有两条,还有部分新通道在建设中。此前,跨经营区的电力调配,多为政府间协议、应急调度,频次少、规模小、灵活性差。
《方案》明确了跨电网经营区的中长期电能量交易、绿色电力交易、现货交易等不同品种和场景的交易规则,确定了安全校核、交易结算、信息披露、市场服务、平台交互、输电费用等制度安排。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持续推进,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增加了系统的随机性、波动性,依靠大电网在全国范围内促进富余新能源消纳、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的需求愈发迫切,需要打破国网、南网间电力市场的分割。在持续加强网间通道“硬联通”的同时,用跨电网交易机制实现网间“软联通”,有利于实现电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高效配置,这是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一步和标志性成果。
跨电网电力交易将进一步扩容
南方电网供电区域包括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五个省份,国家电网则覆盖除南方电网供电区域之外的全国其他区域。目前,两大电网之间有两条联络通道,三广直流(三峡-广东直流输电工程)于2004年投产,闽粤联网工程(福建-广东两省电网实现互联互通)于2022年投产。
今年以来,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已经试点开展了一些跨经营区的电力交易。3月,广西5270万千瓦时绿电送入上海。6月,华北、东北、西北、蒙西3095万千瓦时绿电送至广东。近日,两大电网达成了规模最大的一次跨经营区电力交易,自7月1日起至9月15日,超20亿度来自广东、广西、云南的电能,将通过闽粤联网工程及相关联络通道全天候输送至上海、浙江、安徽、福建。
需要指出的是,2024年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签署跨经营区直流输电工程战略框架合作协议,并成立了跨经营区直流输电工程合资公司,包括青桂直流合资公司、藏粤直流合资公司。青桂直流、藏粤直流等新的跨经营区联络通道的启动建设,将进一步提升跨经营区电力交易的容量。
《方案》明确,国家电网、南方电网跨经营区交易由北京电力交易中心(简称“北交”)、广州电力交易中心(简称“广交”)、国家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简称“国调”)、南方电网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简称“南调”)联合组织开展,联合发布交易结果,联合开展交易结算。
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刘敦楠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电力商品具有无仓储性、瞬时平衡、依赖电网传输的物理属性,其交易组织高度依赖电网运行特性与调度协同。《方案》创新提出由北交、广交、国调中心、南网总调联合组织开展交易的“两交两调”模式,充分尊重我国交直流特高压混联电网的客观条件,通过联合发布交易结果、联合实施交易结算的工作机制,有效保障交易在电网物理约束下的技术可行性。
《方案》明确了跨电网经营区的中长期电能量交易、绿色电力交易、现货交易等不同品种和场景的交易规则。
比如,中长期电能量交易方面,具体区分了大型直流工程送电、联网工程电能互济、相邻省区电源灵活转供等不同送电交易场景,根据不同场景下电力电量平衡关系、参与市场成员特点,分类设计交易组织流程。
比如,绿色电力交易方面,明确了准入条件、交易方式、绿证划转等规则。在准入条件方面,《方案》明确,在发电侧,以单个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作为交易单元;在用户侧,有绿电需求的电力用户(可通过售电公司代理),可自主选择参与跨经营区绿电交易。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能源政策与市场研究院院长凡鹏飞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方案》实现了多场景资源互济,区分大型直流工程送电、联网工程电能互济、相邻省区电源灵活转供等送电交易场景,分类设计交易组织流程,保障各自经营区内的市场完整性和整体平衡。《方案》将绿色电力交易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使东部负荷中心的企业能够更便捷、更市场化地购买西部和北部的风电、光伏等绿电。《方案》实现多尺度资源互济,设计了多元化的交易方式(双边、挂牌、集中竞价)和交易周期(年度、月度、月内、逐步缩短),明确了向现货市场拓展的路径,极大增强了市场发现价格、引导资源流动的灵活性和效率。
《方案》还明确了近期、中期、远期目标。比如,2025年的近期目标包括,度夏、度冬期间试点基于闽粤直流周内按需交易,力争年底前开展闽粤直流输电权交易试点;绿电交易以挂牌交易起步,推动南方绿电送长三角、西北绿电送南方、蒙西绿电送南方等交易,探索达成多年期绿电交易签约;现货交易从日前起步,按日开市等。
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院长康重庆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方案》以闽粤联网为切入点,设计了闽粤联网工程的成本分摊方式,在保障闽粤两省之间交易优先的前提下,富余能力向全网开放。《方案》创新性提出了非闽粤交易“暂按2.56分/千瓦时收取输电费”、“输电费50%冲抵两省容量电费”等,不仅有利于提高输电通道利用率、平衡全网需求,还能从根源上为电网经营区之间的利益协调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着力打造其成为跨电网经营区交易机制实践的重要示范。
绿电跨电网流动按下“加速键”
跨经营区常态化电力交易机制,无疑将助推绿色电力的进一步优化配置。尤其在当前度夏保供的关键时期,加大跨经营区电力交易,有助于将西北的风电光电和西南的水电更好地送至东部负荷中心,有助于提升全网应对极端天气的韧性。
当前,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超越煤电。截至2025年5月底,我国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占全部装机比重的45.7%,已经超过了火电装机的比重。
市场对绿电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国家政策明确,钢铁、有色等高耗能行业及数据中心要提升绿电消费比例,国家枢纽节点新建数据中心绿电消费比例要在80%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在全球绿色转型的背景下,苹果、特斯拉等跨国企业需要通过绿电交易推动供应链脱碳,出口型企业需要绿电来更好地应对碳关税壁垒,高耗能企业对绿电的需求也在持续攀升。
《方案》明确了绿电交易的关键规则。准入条件方面,以单个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作为交易单元。交易方式方面,包括集中竞价交易、挂牌交易和双边交易。绿证划转方面,北交、广交共享绿电交易溯源信息,共同形成溯源结果;发电企业市场注册所在经营区电力交易机构牵头汇总形成绿证划转台账,向国家能源局申请完成绿证核发和划转。
康重庆表示,为进一步支撑“双碳”目标实现,《方案》聚焦可再生能源发展要求,构建覆盖交易、流通、认证全链条的支撑机制,通过市场化手段引导绿色电力跨电网经营区流动。《方案》允许发电企业以“单个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作为交易单元”、电力用户(含通过售电公司代理)自主选择参与跨电网经营区的绿色电力交易,减少代理层级以加强绿色资源供需的自主匹配。在市场机制层面实现了资源端与消费端的直接交易,为构建全国性绿电消费市场扫清体制机制障碍,为“南方绿电送长三角、西北绿电送南方、蒙西绿电送南方等交易”铺平了道路,极大地拓展了绿电的消纳空间和市场范围。
刘敦楠表示,绿电兼具商品属性与环境价值,其跨经营区交易面临不同经营区绿电价格形成机制、溯源方法差异带来的规则衔接难题。《方案》通过明确绿电交易价格计算规则与绿证划转方式,系统衔接两网数据交互与规则边界,有效规避证电分离引发的重复计算或环境价值归属争议,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环境价值溯源、核发与划转的完整闭环流程。
“今年以来,我们与其他机构组织了多次跨经营区交易,有效检验了广交、北交等各相关省区交易机构联合组织跨经营区交易的工作能力,在多次、多方沟通协商努力下,通过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平台交互等多方面的积极探索,为推进全国电力资源优化配置积累了有益经验。”广州电力交易中心发展研究部主任陈晓东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
除了宏观层面的协调,微观层面降低企业采购门槛、提升绿电价值认可度同样不可或缺。针对企业跨省采购面临价格高、合约周期短等痛点,陈晓东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构建更加透明、规范的绿证市场体系,加强绿证市场信息披露,探索绿证价格指数发布机制,引导市场形成合理的绿证价格,为经营主体合理确定绿电交易环境价值提供有效参考,促进绿电交易的环境价值合理回归。
陈晓东进一步表示,下阶段,将结合《方案》,进一步在通道建设、通道使用优先级、交易流程规范、规则机制协同、区域现货市场衔接等方面做好持续完善,根据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动态和清洁能源消纳等需求,丰富交易场景,缩短交易周期,提高交易频次,逐步实现按工作日连续开市,推动从“点状突破”真正转向“全面常态化”。